邹伯勋连忙问道,“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支柱产业?”
“不错。”李长安目光在所有人脸上略过,
“三府之地广袤平整,只要改造好,可以主要从事农耕之业,此为三府支柱。”
“同时,大方向上虽然要建设鱼米之乡,大晋粮仓。”
“但也要因地制宜,有的郡县适宜种稻谷,有的适合大麦小麦,还有的可以养鱼养虾。”
“低矮的山丘适合种茶树、果树,还适合豢养家禽等等。”
“这些都要镇抚司到三府后,去各郡县勘察研究,然后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给出合适的规划建议。”
“而不是直接让一府种稻谷,一府种麦子,一府养鸡养鸭。”
翰林院大学士沈寒松闻言,不禁点头道,
“我之前看到忠勇伯的策论,还有些怀疑。”
“如今听了忠勇伯的解释,果然不同凡响。”
“这相当于是让朝廷在一开始,就要给出安排部署。”
李长安顿了顿,笑着说道,
“大人过奖了。”
“的确是要帮百姓们做出安排,给出一定的引导,而且要在相对公平的层面上去规划。”
“不能让种稻的赚不到银子,反而让养殖养鱼把银子全都赚了去。”
“要让大家都能赚到足以养家糊口的银子,否则百姓们没有了积极性,那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农耕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要使百姓获得资生之业。”
“让百姓能吃饱饭,多余的粮食鱼虾可以拿去卖钱。”
“赚到的银子再去买衣服,买其他各类物事。”
“做到这一步,不止三府之乱可解,未来南方三府可就真要来一个彻底大翻身了。”
沈寒松听着李长安的描述,不禁暗自点头,然后笑着抱拳道,“老夫翰林院大学士沈寒松。”
李长安抱拳回礼,“见过沈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