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究竟有多少死伤不知道,自己这边却最少死伤过半。
这在以往的各种战斗中,是根本没有过的,清军最习惯的就是自己这边没有多少伤亡,而对方伤亡过半。
若非《革命之火》上面宣扬的巴颜上万人马,就是被革命军给全歼了,清军把革命军看做了未来战场上最大、最强劲、最难对付的对手,清军此时付出了一半人马的伤亡后,他们绝对会撤退的。
对于舒哈奇来说,在革命军用火炮对他们进行轰击时,他就已经想到了撤退。
最终选择没有撤退的原因,就是舒哈奇发现革命军那边排列的盾车虽多,却只有七八个盾车是可以发射霹雳弹的火炮。
目测下去,火炮的占有量,不到盾车总数的一成。
这就是说,革命军的火炮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只要冲击到距离革命军阵营一里以内的地域,革命军的火炮就会失去作用,从而跟革命军展开真正的厮杀。
革命军的火炮不再轰击后,舒哈奇确实看到了一丝胜率的曙光。
不过舒哈奇万万未料到的是,革命军除了有火炮外,还有火.枪和手榴弹。
此时,舒哈奇还选择撤退的话,他最少还有一半的希望能活着撤回到广元城中。
到了广元城中,把抬枪、佛朗机炮等都利用上,自己的火力比起革命军不差多少。
可是,在没有亲自砍杀一个革命军之前,舒哈奇是不甘心撤退的。
革命军的火器确实犀利,但革命军的刀枪弓箭上功夫可能比较差,因为舒哈奇看到了革命军的弓箭手表现得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
如果冲击进入革命军阵营中,跟革命军展开刀枪上的搏斗,舒哈奇相信革命军在自己的清军面前都是“瓜和菜”,可以任由自己的勇士们砍削。
在革命军盾车后面,密密麻麻地聚拢着革命军数千人,只要冲到那里,说不定还能擒杀革命军的将领。
因此,虽然自己这边伤亡过半,舒哈奇仍没有撤退的意思。
舒哈奇已经被革命军给激怒了,舒哈奇已经失去了理智,他只想亲手杀死一些革命军,以泄胸中愤懑之气。
革命军的火.枪稀疏地噼啪做响,革命军的长条状霹雳弹同样稀疏地抛进清军冲击的阵营。
一方面,是革命军负责作战的前线长官旅长苏慎不允许战士们过多地浪费弹药,二来是清军阵营死伤接近两千时,阵营过于松散,已经不适合使用手榴弹。
革命军枪弹稀疏的原因,被舒哈奇看做是革命军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这正好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冲击机会。
当第一道土堆后再无一颗手榴弹抛出后,革命军阵营那边响起了类似于唢呐的声音。
革命军吹唢呐是什么意思?
当清军听明白革命军唢呐里吹奏的调子好像是革命军的《革命之歌》,并且数千的革命军战士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后,清军感觉四面八方都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很快,清军就为眼前所看到的场面所震撼。
首先,是盾车后面聚拢的上千革命军骑兵兵分两路从两翼杀出,向自己这边冲击过来。
跟着,便是两侧山野上呼啸而至的乞丐模样的百姓。
若在平时见到这些百姓,清军根本不屑一顾,可如今不同了。
这些百姓不但都是青壮,而且他们手里都拿有刀枪。
那些刀枪亮闪闪、明晃晃的,显然不是临时拼凑的,而是最新打造的。
革命军那里的铁矿山有近十座,冶炼厂建造了有六座,目前每个月可冶炼出近十万斤精铁。
这些都是《革命之火》上宣传的,《革命之火》在舒哈奇这里就有不同“版本”的四份。
舒哈奇虽然不认识汉字,但是汉军绿营兵的那些将领们认得,舒哈奇可以命令他们读给自己听。
本来,舒哈奇认为《革命之火》上面宣扬的东西都是吹嘘出来的。当舒哈奇看到两侧山野间包抄过来的乞丐兵,都拿着明晃晃、亮闪闪的新打造的刀枪时,舒哈奇相信《革命之火》的真实性了。
短期内,能给成千上万的青壮配备上新打造的刀枪,好像当今这个世上,也只有革命军能够做得到!
土堆后面还是不见革命军的影子,盾车后面冲击过来的骑兵距离清军阵营已经不远,大概就是二三里的样子。
两侧山野间包抄过来的新兵数量并不是太多,大约有四千人左右。
清点了一下自己这边,大约还有一千人马,用这些人去冲击到盾车后面革命军的核心是不可能了,让这些人保护着自己撤回到广元城是绝对没问题的。
舒哈奇选择了撤离?
是什么原因让舒哈奇突然改变了想法?
当冲击到最前面的清军被土堆后面突然冒出的长.□□伤,或者马匹一个跟头栽在土堆后,马背上骑士被土堆后革命军砍杀后,舒哈奇看出了土堆后竟然是一道壕沟。
骑马有准备的情况下,越过那道壕沟非常容易。
可是,在越过壕沟的那一刹那,战马最薄弱的肚腹就会暴露给革命军。
革命军此时对战马下手,纵然弄不死战马,也会让战马受到极大伤害。
革命军挖掘的壕沟,对清军的骑士来说,就是一道死亡屏障。
仔细看过去,想冲击到革命军阵营的核心,最少要越过五道壕沟。
就算有非常英勇的骑士连续冲过了五道壕沟,面对的是数千革命军,活命的概率就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