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剧本终于敲定了。
这个剧本与郝莽在现代看过的《手机》不同,没有聚焦于一个主持人裤裆里的那点事儿。
整体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是手机普及到每个人身边,对他们日常生活和人生起到的改变。
不过,相比于因为手机而引起祸事的现代版本,这个版本则更能体现出普通人因为拥有了手机而向上改变命运的积极感觉。
甚至在剧本上,郝莽对于剧本上的未来提出了几大修改意见。
虽然这些修改意见在编剧看起来有些过于离谱了,例如说房价剧本里头最开始写的是能够达到一万元一平的天价,但是郝莽却把这个数字加了一个零改到了十万。
说是未来陆地这边会有十万一平的房子,别人怎么可能相信,但是郝莽却知道这会变成现实。
类似的意见他又提出了几个,编剧们虽然都觉得离谱,觉得加入了这些修改,《手机》就变成一个科幻剧了,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料到,过了几十年后,《手机》还会有很高的热度,正是因为这些“精准预言”。
根据后来的新闻报道,真得有一个不太聪明的老哥把《手机》这部电视剧里的内容当成了真事,他的人生直接就按照这个轨迹走了下去。
别人都笑他傻的时候,他也只是憨憨地笑,并不会多说什么。
可是,谁能够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子”,竟然能够拥有亿万身家。
直到这个新闻出现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
到了“智能手机”时代,他们才发觉《手机》最后戛然而止的结尾,就是智能手机的时代。
有人说编剧是神人。
但是,他们查了几个主要的编剧。
发现他们后来写过的剧本,没有一部电视剧是火的。
甚至某个编剧,都只能靠在网上胡乱的喷人,像是得了狂犬病一样狂吠,才能够吸引到关注。
网友们又继续深挖,找了许多当年的亲历者,才知道原来那些很“现实”的细节,竟然都是新诚电子的老板郝莽要求添加的。
并且,当年的亲历者也都说了,这些奇怪的“细节”在添加的时候,那些编剧都是反对的。
并且,那个亲历者也懊悔不已,如果当年也把《手机》当成是一个对于未来的语言,按照那里面的人物,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现在他自己也是亿万富翁了啊。
总之,郝莽在要求改完那个细节之后,《手机》这部电视剧就开始了正式的拍摄。
而当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主任把样片送到郝莽面前的时候,郝莽看了一遍之后,也没有说什么审批意见,直接就过了。
而在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手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