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摘自知乎,我觉得写的好,就拿来用用,见谅哈!)
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我们害怕谈论死亡,可这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站,遗忘才是。
第一次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开始
曾看过一个绘本,讲述一个名为小宽的孩子,在他妈妈因为意外离开人世后的故事。
因为小宽太想妈妈,所以他妈妈化作幽灵,回来看小宽。
小宽的妈妈和他说:“小宽,妈妈不在了,以后你能自己洗澡、自己睡觉吗?我也不能再去幼儿园接你了。”
小宽哇的一声就哭了:“你为什么要死啊?我该怎么办?我不能没有妈妈,哇哇哇哇……”
小宽妈妈也哭了:“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已经死了呀!我也忍不住了,哇哇哇哇……”
我们常常为生而欢喜,对死却没有准备。可是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生与死,皆是生命的必修课。
因为有了死亡,生才显得更为重要与珍贵。
《西脏(zang不让出现)生死书》有一句话:“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第二次死亡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道别
电影《灵异第六感》讲的是一个小孩能看见鬼魂的故事。他总是被吓个半死,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鬼魂来找他,和他说话。
直到一位心理学家和他沟通,发现可能是那些鬼魂找他有事,想要他帮忙。
于是,他尝试着鼓起勇气,去倾听那些鬼魂的故事,慢慢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是有夙愿未了,没有好好和爱的人告别,才会又回到人间,想去实现愿望。
这样的故事,听着有点骇人。但细究之下,却是人性的温暖光辉。
因为我们是一个个生活着、爱着的人,才会有牵绊,才会有不舍得,才会有执念。
葬礼,便是让爱着的人好好道别的仪式。生命是一场相逢,若要别离,当慎重,当郑重。
第三次死亡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作家史铁生小时候是被奶奶带大的。
有一次下午醒来,发现奶奶不见了,家里人告诉他是去姨奶奶家了。
可是他不信,哭了整整一个下午。
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没有人知道他那天想了什么,哭什么。
那时候他只要不听话,奶奶便吓唬道:“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他帮奶奶踩背,想偷懒,便说等我长大后再给你踩。奶奶却说:“等不到那时候了,老了,死了。”
夏夜里,奶奶和他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很多年以后,童年的夏夜,茉莉花的香气,奶奶的芭蕉扇,闪亮的星……都在史铁生的回忆里发光。他总是会想起奶奶说过的神话,想去寻找哪颗星星是奶奶变的。
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