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苏夫人便让丫鬟去告诉苏飞玉和苏立秋,让她们晚间早些休息,明儿早起,沐浴更衣,一道到静安寺上香。
苏立秋忙跟李嬷嬷打听静安寺位于何处,香火可鼎盛等。
李嬷嬷笑道:“静安寺在城西,从咱们府坐马车过去,足要一个时辰,那处香火鼎盛,主持佛法精妙,达官贵人往来不绝。更有,那处斋菜极闻名,周尚书年间总要去静安寺数趟,说是上香,其实是为了吃斋菜。”
苏立秋问了问,得知周尚书便是苏飞玉未婚夫婿周锦年的祖父。
周尚书当年高中状元,文采风流,在翰林院熬了几年,后来步步高升,本有机会任六部之首户部尚书,但他自己挑了工部尚书。
因着他才情过人,相貌出众,安阳郡主才硬要下嫁。
而周尚书孙辈中,以周锦年相貌才情最为出众,因此最得祖父器重。
第二日,苏立秋起了一个大早,洗漱沐浴更衣毕,候着苏夫人派人来喊,便领着李嬷嬷和柔菊出门。
一行人上马车时,天还没有大亮。
苏立秋掀开车帘朝外看了看,有些商号已开了门,小贩担着担子走在街道上,也有别的马车朝城门外驶去。
到得静安寺时,自有迎客僧来迎了他们一行人进去,引着去寺内上香。
苏立秋因苏鉴在寺中给人解签,那时节经常往寺中送饭,也时时在寺中玩耍,进得寺庙,天生有一股熟悉感,动作颇流畅。
苏夫人带着她们姐妹上了香,又分别为她们各求一支签,这才领着出了大门,往寺西一角去找僧人解签。
静安寺四角皆有解签僧,但以寺西这位解签最准,只这位经常不见人影,希望今儿能遇着人。
到得寺西,桌案皆在,果然不见解签的僧人,持签前来的香客也散了,苏夫人便交代婆子陪着苏立秋和苏飞玉持签候着,她自己领丫鬟往静室去更衣。
苏立秋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签,再见解签案上置着一本签诗簿,瞅瞅左右没有僧人,便悄悄上前,翻了翻签诗簿。
这一翻有些惊讶,呀,京城签诗簿所记的签诗,跟石泉村的签诗一样呢。
因着苏鉴常年帮人解签,回家时也经常反复吟诵签诗,苏立秋对签诗,早就倒背如流了。
并且,听解签听多了,她也是能解签的。
苏飞玉见苏立秋翻签诗,皱了皱眉,一时并不想和苏立秋待在一处,便淡淡道:“妹妹在此候着,我去那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