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秋回到苏家,把两只匣子递给杨氏,且把苏夫人的话复述了。
杨氏一听,再一看匣子里的钗环,果然没有马上拒绝,而是喊了苏鉴和苏阿婆一道,商量收下还是不收。
苏阿婆也有些犹豫,若对方送银两,自然不能要,但说添妆么……
苏鉴最后道:“不收反有些不近人情,就收下罢!明儿备一备,送些土特产当回礼,也是咱们一番心意。”
苏阿婆和杨氏一听,便点头道:“也是。”
第二日,杨氏带着苏立秋到了舅家,递了匣子给舅母,说了一番话。
舅母果然欢喜收下,又感叹一番苏立秋命好,以为嫁不出了,结果京城的父母来了,以后定然有好夫婿云云。
在舅家待了半天,杨氏也怕家中还有事,便带着苏立秋告辞了。
到得家中,果然是另一番热闹,却是苏鉴几位好友来了。
好友们纷纷询问苏立秋亲生父母的事,又道:“你们把秋姐儿养这么大,突然来了人说是她亲生父母,这就要领走,总归叫人疑心。可别遇上贩子,把人哄了。”
苏鉴便笑着描述苏逸明夫妇的派头以及当年慧宝寺生产之事,又说苏立秋眉眼和苏夫人那般相像,做不得假。
另一位好友道:“既然来领走秋姐儿,除了姓名后,总得报上家门官职。”
苏鉴不由一拍头,是哟,昨儿对方自报了姓名,却没有提及别的,自己也没有问……
稍迟,苏夫人让婆子拿了一张名刺过来给苏鉴。
苏鉴持刺,当着友人的面念道:“苏逸明,翰林院学士……”
友人们一听翰林院几个字,瞬间惊了,这是大官儿啊!看戏时,戏文里常出现翰林院大官儿怼皇帝怼奸臣,一般来说,翰林就是那清官。
友人们接过名刺,互相传递着看一圈,不管懂不懂,全道:“苏兄,你家祖上冒青烟啊,这辈子竟能接触到翰林这样的大官儿。”
又有友人道:“你们毕竟养了秋姐儿十六年,她以后当了官夫人,若能回来看看你们,你们也有好日子过了。”
也有友人道:“苏兄亲生女儿养在苏翰林膝下,想来一定才貌双全,若回来认亲,也是苏兄之福。”
正说着,见杨氏带着苏立秋回来,一众人又忙来叮嘱苏立秋道:“秋姐儿,到得京城后,可别忘记你爹娘十六年养育之恩。”
苏立秋笑一笑道:“自不会忘。”说着忙和杨氏进房。
这一晚,一家人犹有许多话说。
至第二日一早,苏立秋才开门,就见李嬷嬷立在门外,笑道:“夫人已准备好一切,只等姐儿这边妥了,就能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