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与王火炬已经认识了两年,他坐在王火炬旁边那张桌,自然对王火炬的活动看得清楚。当他看到王火炬因为拼酒骤然增大的啤酒肚和许光那不屑一顾、而且多少带点鄙夷的神色时,夏天在心里说:“王火炬图什么,做人要做成这样?”
纵观王火炬与市民银行人事教育部总经理许光喝酒的情景,用一句古语来形容,可谓是:“有客方沽酒,无僧不点茶。”
唉,不就是仕途吗!何必把自己折腾成这样。当时,有一位颇有点文墨的在场人诙谐地吟道:
酒啊!酒啊!酒!我的挚爱我的好友!
酒啊!酒啊!酒!我要携您官场起舞。
喝啊!喝啊!喝!只因官字两口难书!
醉啊!醉啊!醉!醉了等于自讨罪受!
肚啊!肚啊!肚!拉链已经放至尽处,奈何此般心急情苦。
脸红!耳热!眼赤——我已脸面尽失,尊严全无!
啤酒!啤酒!啤酒!是你害得我肚子圆溜。
看吧!看吧!看吧!
有朝一日,我要与你割袍断义,从此不再糊涂!
朋友们:这酒啊!从古到今,经过历史的传承与演化,变换了几次名称,诸如:一个字叫酒。两个字叫杜康,三个字叫杯中物,等等。然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及其作用却一点也没有改变。先说它的缺点吧:古人说的“烂肠之物、淫盗之媒”没有变,最近又有人给酒添了新的罪过,说它“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但是。好在还有智者在力挺着酒的好处。例如:人们传说的“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就把诗仙李白借酒挖掘其聪明才智潜能的妙处阐发到了极致;曾经有人考证说。与李白同时代的诗圣杜甫是坐在行驶于长江上的小船里吃牛肉干而中毒身亡的。人们可以想象,同样是诗人,难道杜老先生在江中泛舟吃着牛肉干的时候,就没有喝酒?要我说来。他或许就是因为喝醉了酒,然后被江风一吹着凉染病而亡也未可知。对!诗圣就是因为这样被酒害死了——但是,这点或许被人有意掩盖,以免对酒的销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酒乡人民的生活。
就小的心境而言,也是对酒多有褒扬的。譬如,酒帮助人们壮胆和装糊涂的天性,在本书中曾多有体现。在本书第四十八章的情节里,梅林金融服务社的信贷经理柯少基和他的新头儿张鱼借口喝多了、喝高了而争吵起来。借着酒劲双方尽说过头话。几天后,柯少基便凭借这个梯子往下爬,来了个软着陆——离开了梅林金融服务社这个潜在的是非之地。这。还不是酒的妙处?
看官!小的是一个诚实的人,常常想:“酿酒术的发明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成果之一。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变着法子将一粒粒的稻谷、高粱、玉米转化为既温柔又刚烈的米酒,总是有老祖宗当初的想法和道理的。”小的经过一番搜肠刮肚之后,一个不温不火、不正不反、恰到好处地佐证酒之功效的现代掌故便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东各地大办五小工业:小水电、小钢铁、小煤窑、小水泥、小氮肥。人们看那当时架势,每个县大有划地为牢、万事不求人之意。
当时。小的家乡所在县有一位名字叫董一良的老县长,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四平战役、解放锦州战役的四野老战士。随着年岁的增大。老县长在体力上逐渐不太适应基层经常奔波的工作与生活。为此,组织上决定将这位老革命上调到环境相对较好的刚刚成立的地区环保局当局长。而老县长是个闲不住的人,尤其是忘不了曾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可以说是第二故乡的山山水水和人民群众。这不,到地区环保局任职不满一年,就到县里检查了三次工作。
近几天,又风传老县长要来县里检查环保工作,这可急坏了五小企业当家人。
而老县长偏偏又是一根筋的主儿。这回,他来到县里的第一天,到了县造纸厂检查,眼看着造纸厂将很多用过的烧碱等污水排到水沟并流入河里,便二话不说,开出了一张五万元的环保罚单。
在当时,不要说五万元对一家地方小厂是天文数字,就以当年的县财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消息一传开,这些面临环保检查的工厂的厂长们便像热锅上的蚂蚁般急得团团转,在想着对应的招儿。
第二天,老县长到了县氮肥厂检查工作,厂长们很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会议室。一番寒暄之后,来了个车轮战,说是要全面汇报工厂的学习、生产、生活情况和远景规划,要请德高望重的老县长点拨点拨。于是,工厂支部书记高谈阔论厂里政治思想建设,工厂工会主席则喋喋不休地汇报活跃、改善工人生活,建设职工之家的情况。这两人谈下来,已经到了十二点钟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