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出镜的需求并不频繁,但是叶校那一个月来仍然很忙碌。在塌方,火灾等各大新闻现场做出报道。
工作中并没有出什么失误,叶校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不错。
直到七月下旬,网上一条视频冲上热搜榜。
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坐在一户人家门口,他的行李都被扔了出来,从门里还传出一道哭腔,“你不要再来了,我们家不欢迎你。”
老人模样凄惨,自述是来B市投奔女儿的,但是被女儿拒绝赡养,赶出家门。
老无所养是个社会问题,但是视频的信息量并不大,而且这种家庭纠纷并不是典型的事例,不适合当选题。
叶校便没有再继续关注。
这件事还有后续,甚至具有戏剧性。老人的女儿是领养的,抚养成人后便跟父亲断绝了关系。
主人公走投无路选择跳楼,当然是没跳成的,被围观群众给拦了下来,养女仍拒绝露面。
电话关机,大门紧闭。
现在网络一边倒,全都在骂他的女儿,还人|肉出了对方的工作单位,家庭关系。
这件事造成的社会影响有些恶劣。
叶校最终领了台里下达的任务,去了解这件事情,她尝试过联系老人的女儿,依然无果。
有多家媒体联系了采访,老人最终选择了电视台的专访。
叶校听他说完事件原委,如果表述的是事实,建议对方走法律程序解决这起赡养纠纷。她这样说的时候,老人没搭话,不知是没听懂,还是不想告。
但叶校觉得这件事的因果环里有许多漏洞,网络的传播威力很大,网友甚至没有采集清楚信息点就已经被煽动情绪。
换句话说:被气到了。
但是叶校作为一个调查记者,职业素养让她的第一反应是理智,查找信息根,而不是被“同情心”带着情绪走。
媒体有责任将事实报道出来。
她补充了一些自己的疑问,比如:“您还有一个儿子,那可以联系他吗?”
老人说儿子不在这,并且婉拒了叶校的请求。
“你的养女什么时候与你断绝的关系,是因为什么?”
“……因为她没良心。”
“您以前住的房子现在是怎么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