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就是事实,现在只要提起花木兰这个形象,中国以外的的人,甚至包括一部分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迪士尼设计的动画形象。
实际上迪士尼在花木兰题材的改编上,并不算成功。
九十年代的社会氛围与现在差别很大,当迪斯尼宣布开拍第一部中国元素故事,的确令许多人欢欣鼓舞引以为傲。
迪斯尼动画版《花木兰》商业上无疑大获成功,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追捧,那个年代三亿美元的票房成绩相当亮眼。
不过在大陆的票房成绩并不好,大部分中国观众对该片并不买账,许多人认为花木兰设计得像个外国人,一点也不好看。
尤其是表情和行事方式就是个美国人,与东方女人不搭边,故事也改编太多,令人难以接受。
杨树见多识广,动画版花木兰的形象,其实很像后来《尚气》里的那个女主奥卡菲娜,脸型、眼型、说话表情一模一样,这应该是某种刻板印象。
可以这么说,迪士尼只是按照以往的创作套路,设定了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符号的花木兰形象,黄皮白骨,符合的是他们自己的审美。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后来的真人版花木兰,妆容不忍直视,连中国的地理常识都是错的,在国内风评同样不太好,豆瓣不到五分。
迪士尼是考虑过进一步中国化的,迎合已经崛起的大陆市场,真人版电影曾经接洽过李安和姜纹,请他们出面执导。
这是后话还没有发生,骆雪认为由华人名导负责制作《花木兰》将会更加有益于全球发行,倒是与迪士尼英雄所见略同。
不过李安和姜纹都拒绝了,因为没有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权。
迪士尼坚持制片和编剧都得用它指定的,虽然制片人制作过《蝴蝶效应》,编剧编过《侏罗纪世界》,都是好手,但这些人也都不了解中国文化。
如果杨树追求与迪士尼合作,肯定也得互相妥协,在妆容、美工、剧情和台词上改来改去,必须得符合好莱坞的价值观,最终拍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土洋结合的产物,如同老谋子的《长城》。
一连半个月杨树都在整理剧本,到九月二十号时,《桃子》票房破了六亿。
无论算不算上通货膨胀,一个新的华语爱情票房纪录都诞生了。
虽然拒绝了许多活动,可这种情况下杨树也没法完全闭门谢客,所以许多时间都待在飞鸿轩,接待一些没法不见的客人。
另外在威尼斯做了那么多前戏,现在当然得与天仙好好沟通一下《花木兰》。
她的《烽火芳菲》和《夜孔雀》都拍完了,难得有一段空档挺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