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兄此举真乃雪中送炭!”
“孙兄浩气长存,当为吾辈楷模!”
“今日孙兄高义之举,在下莫不敢忘,文人风骨就当如此!”
各种感激、敬仰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孙绍宗不但自己冒着得罪王振的风险,还把会昌伯都给拉了进来,足以让人动容。
听着各种恭维话语,孙绍宗长鞠一躬还礼,不过在低下头之后,他看向了最前面的沈忆宸,嘴角露出一抹得意笑容!
他跟会昌伯孙忠能出现在这里,其实压根就与李时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纯粹是外出办事,偶然得知了士子们叩阙鸣冤,并且带头人是沈忆宸罢了。
本来这种风险极高之事,孙绍宗是没打算参与进来的,哪怕博得名声也得不偿失。不过在回府路上他看到了成国公府马车,正朝着宫门方向疾驰而去,他瞬间就明白成国公朱勇出面了。
有了一位大明国公挡在前面,那么紧随其后出头的风险就会低许多,至少王振要记恨的话,也得从朱勇身上开始吧?
只要声名收益能超过风险,那么此事就可行,所以孙绍宗立马改变主意,调转车头与会昌伯孙忠也往宫中赶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一幕。
至于进宫是否真的奏请皇太后出面,还得看局势如何,要是王振退缩妥协了,那就稍微提一嘴,趁机分一杯羹。
如果是成国公朱勇处于下风,那干脆就当无事发生,会昌伯孙忠进宫不过是看望女儿罢了。
这笔买卖,堪称稳赚不赔!
看着孙绍宗嘴角那炫耀的笑容,沈忆宸如何能不知对方抱着怎样的心思?
不过此时此景之下,就算明白他也不能做什么,甚至是期望会昌伯孙忠能尽快进宫,帮朱勇分担一些压力。
毕竟无论孙绍宗打着什么主意,会昌伯皇太后亲爹的身份是实打实的。王振再怎么权势滔天,他的根基也是建立在皇权基础,是不敢过于得罪皇太后的。
“诸位过赞了,事急从权,在下先行一步!”
说完之后,孙绍宗就潇洒转身,与会昌伯孙忠一起步入宫门。
看着这副景象,沈忆宸嘴角露出一抹嘲弄笑容,他感觉真是讽刺不已。
同时也明白了,为何明末党争会演变成祸国殃民的地步。就是当道义的至高点,被一群功利的伪君子把持后,下层读书人再怎么强调文人风骨,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此时的奉天殿内,明英宗朱祁镇手中正拿着沈忆宸的奏章,王振陪侍左右。
“先生,此封上疏你怎么看?”
明朝很多陪伴皇帝长大的太监,都被皇帝称之为“伴伴”。但王振不同,他在朱祁镇的心中不仅仅是陪伴,甚至还有着严师跟严父的感情,所以从始至终都尊称王振为先生。
王振脸色神情有些难堪,这封奏章呈上来前,其实是先经过了他手,才被朱祁镇看到。
看到上疏的第一眼,王振是一种震怒心情,不知哪来的小小解元,居然敢质疑咱家的刑罚,还向皇帝告状,简直活腻歪了!
但是看完奏章的内容之后,王振情绪就逐渐变得复杂。因为这与他之前想象的告状完全不同,通篇并没有指责自己的地方,甚至都没有多少帮李时勉鸣冤的段落,更多是讲述身为一名学子,愿意替大司氏受罚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