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动机使用的传感器都出现问题,继续研究下去,估计会发现更多问题。
廖东风也跟苏联人学习过,当年苏联支援国内建设时,聊东风才从学校出来没多久。
汪贵林见廖东风看自己,也支持谢凯。
“既然苏联传感器不行,就只能用自己的。大不了使用寿命短些,更换频率高些。继续使用苏联传感器,造成的损失我们无法承受。”
“解决传感器问题,我们就可以继续生产跟研究。”郑宇成等人都认可了实验结果。
谢凯却并不认为只要更换传感器就能解决所有故障隐患。
“尽可能把所有电子元件换成国产,性能差点无所谓。质量必须可靠……这款战机已经走出国门,一旦出现大规模故障,未来我们再难以拥有市场……”
谢凯没去指责苏联人。
他清楚苏联人电子基础落后,这批发动机并不是苏联人故意坑中国才交付给中国。
在之前苏联人就做了介绍,这批传感器是新研发改进,精度更高,能有效提高战机可操作性。
试飞过程中也发现了。
可谁都没想过,苏联电子元器件基础材料太差造成……
“或许是苏联缺乏经费,没足够的经费去支撑更多实验而导致……”谢凯叹了口气。
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失灵,让发动机无法接收到来自驾驶舱的命令,在空中重新点火,这是谁都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廖东风见谢凯跟郑宇成等领导没人反对,“国产传感器就是控制精度差点……这几年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进步了不少,某些电子工业领域甚至比苏联好一些……”
“既然这样还等什么,马上处理这些问题,以后从苏联进口的每台发动机全部更换我们的电子元件。”
汪贵林毫不犹豫地吩咐廖东风。
廖东风自然明白汪贵林为什么要这样吩咐。
“其实RD-33发动机性能并不怎么先进,正在搞的核心机已经在进入制图阶段,预计明年年中就可以开始样机生产……”
国内核心机那可是向着推重10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起挑战。
“涡扇-6G进度如何?”谢凯问廖东风,“廖厂长,你们只需要考虑如何搞出来,考虑市场跟订单,是我们的事情。”
廖东风说这话,目的就是为了给东风动力厂的发动机争取更多订单。
谢凯同样想要使用国产发动机,当初上级禁止涡扇-6G出口,他们还费了不小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