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大随的律法和一些律法在实际中如何运用等问题。
总得来说,大随的考核制度,比宋明清时期的科举更贴合实际,和现代的考试有些类似,不用写八股之类的文章。
不过由于参与人员不是官员的后代就是由官员举荐的人,以至于考核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
当然,那些人基本的能力是有,但也就那样。
这样就导致大随官员良莠不齐,大部分不堪大用,尤其是在独尊儒术之后,口舌之辈大多。
柳山青对此情况早就不满,早就想要改变这一现状。
施然也是想到这种情况,现在才会向柳山青提出要扩大选拔范围。
柳山青对于施然所提没有异议,心里决定明日就让人着手准备考核之试。
说起来考核官员,本是右丞相之责,在罢黜右丞相后,右丞相负责的事情大半落在了柳山青和施然身上。
施然和柳山青不是没想过重新选一位右丞相,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柳山青为此一直在留意朝堂,或各郡地的郡守等臣子。
施然则是起了更改大随官制的念头,想要完善官员提拔制度。
施然曾和柳山青提过一嘴,柳山青觉得可行,但一直没有深入。
没别的原因,朝堂的事情太多,要立即做的事情也太多,更改官制、完善官员提拔制度一事,可以往后拖一拖。
至少得等到南北两线的战事结束。
说到战事,施然和柳山青眼下又有一件急需待办的事情,对施远、陈喜等人的封赏。
勋章的制度是已完善,但就奖励勋章,显然是不够的,还得奖些别的。
毕竟这是大随自有的制度,若是突然更改,只将无实质的勋章,会引起将士们的不满。
那么问题来了,该奖施远、陈喜等人什么?
张平、左戍和乐复等人好说,他们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难的是对施远、陈喜的封赏。
施然的意思是擢升陈喜为太尉,赏三千户。
太尉是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和考核。
该官职等同于施然的大司马一职。
在施然任大司马后,太尉一职在众臣心中是默认被撤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