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那些弟子中若有喜欢数学,想要系统学习的,臣当然会支持。”
王守仁说这话倒不是敷衍,而是这些日子他和弟子们是真的跟着严嵩学了不少东西。
不光是数学,甚至就连物理和化学都有所涉及。
当然,也只是刚沾了一丁点儿边而已。
数学表达式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严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王守仁也早已知晓。
既如此,只要自己的弟子愿意去学这个,那他便只会大力支持而非从中作梗刻意阻挠。
“除了从伯安兄的弟子中招一些参加学习班外,臣以为还可以从本年的新科进士中挑选一批年轻有为者,也让他们跟着学学。”
严嵩不光在打王守仁弟子的主意,还把目光投到了那些新科进士的身上。
如今这个时候,除了进入翰林院的十几个成绩最好者外,其余那些新科进士差不多都才刚结束在各个衙门的实习,正要被分配去往各个地方。
这么多人里唯有张璁不但进入了翰林院,还已获得皇帝的赏识,被委以重任。
而像丁汝夔等几个,虽然没能进入翰林院,但却被朱辰濠重点关注,前途可以说已有了保障。
严嵩之所以会想到从新科进士里招人学数学,也是由于这些人还真就是整个大明朝最能学东西的人。
即便他们之前所学的全是之乎者也那一套,可毕竟是从无数考生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那些人刚刚才完成了在各衙门的学习,吏部也应该已经安排好了他们的去处,这个时候再做变动,恐怕不太好。”
对于严嵩的提议,朱辰濠仔细思考了一阵后却摇了摇头。
要知道明朝科举三年才一次,而每次也就那么几百人能最终胜出。
而大明的体量又极其巨大,所需的官员数量自然也非常庞大。
而每年官员里面告老回乡的,因故被罢免的,回家丁忧的,因病请假的,意外去世的,直接获罪被砍头的,还有像之前的严嵩那样,找个借口走人的……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
原有的官员因各种原由减少是无法避免的,而为了让大明这台庞大的国家机器能有效运转,当然就得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所以朱辰濠才不赞同严嵩的建议,让大批新科进士跑去学习数学。
更何况这些人应该都已经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为官了,你这时候让他们跑去学算术,那势必会引发某些人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