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随即问道。
“是啊,这么多人过去,就算自己劳动,短期内也需要朝廷提供大量钱粮。
关键此地和蒙古部族接壤,特别是北边,那是直接面对三卫和土蛮等部族,以后战事怕不会比辽东少。
官军恢复大宁,虽然可以快速驱逐当地蒙古实力,但长治久安却是最难办到的。”
魏广德叹气道。
“先谋划,此事倒是不急。”
耗用钱粮,张居正想想就觉得头大,于是就想着拖一拖。
这点,倒是和魏广德不谋而合。
“我也是这意思,虽然大宁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确实不急。
就算朝廷真要收复大宁,依我看,也需要等到俺答汗死后,利用草原权利争斗之时突然出兵方可起到效果。
若此时贸然进场,也可能让朝廷和草原的关系彻底破裂。”
魏广德说道。
回内阁的路上,魏广德就盘算一番,认为官军若真要收复大宁,则俺答汗死后,草原各方势力争夺汗位时出手最好。
一是大汗刚死,草原各方难以统一行动,二就是俺答汗死后,由谁接替他顺义王的王位。
这可是朝廷封的,利用这点也可以确定大明到底支持谁。
在这个节骨眼上,想来几位汗位有力争夺者都得考虑和大明的关系。
对于大明出兵大宁,自然会采用绥靖态度,也就不会激化双方的关系。
听到魏广德给出的时间表,张居正一脸郑重,思考半晌后才微微点头。
有几年缓冲时间,大明内部,特别是清丈田地之事到时候也尘埃落定,朝廷粮税大丰的情况下,只要大宁的消耗不大,倒还真可以尝试一番。
接下来,张居正又询问了缅甸方向的军情。
现在缅甸已经被李成梁完全控制,缅王莽应龙等战俘不日将抵京,对于是否要兴师动众举行献俘仪式,张居正也未知可否。
“礼部倒是说已经找到一批人,愿意去缅甸行教化之事,只是吏部那边,没人愿意去那里为官,倒是有些麻烦。”
张居正听完后就说道。
“此时不急,若短时间内没人愿意去,可仿辽东旧事,设缅甸都司实施军管。
相信面点王稳定后,可则举人等为官,先行前往缅甸,先把府县架构搭建起来。
到那时候,想来会有人愿意去做官的。”
当初明军占据辽东时也是如此,没人愿意去那塞外苦寒之地。
不过明军驻防久了,大家看辽东已经稳定下来,于是巡抚、各府县、巡按御史还不是都渐渐派出去了,都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嗯,确实如此。”
张居正点点头,随即正色对魏广德说道:“善贷,对南面的扩张到此为止,以后不能继续难扩了。
现今不止缅甸,旧港、吕宋和大琉球,都无文官愿意前往,朝廷也只能派出都察院御史每年前往巡视,这并不利于朝廷对地方上的监管。”
魏广德当然知道进士们的想法,都想留京或者去江南富庶之地,没人想去边疆,特别是新附之地为官。
因为有危险。
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了进士,做了官儿,要是因此把命丢了,确实不值得。
这种地方,其实就连举人,若非生活所迫,都是不会愿意去的。
都是好不容易才取得功名,留在国内不香吗?
“现今有吕宋、旧港和缅甸在,已经把整个南洋圈在我大明势力范围内。
虽然还有满次加、吕宋存在西夷,但也翻不起大浪。
整个南洋藩国,应该会紧紧靠向我大明。
就算要扩,也找不到地方了。”
魏广德乐呵呵说道。
这话,其实早前他和谭纶聊天时就已经提到过了,只要这三地在手,就等于把整个南洋握在手中,南海也成了大明内海。
“锦西之战结束后,东海水师也要加快筹建才是,一年后西洋诸国来我大明,面子上断不能有失。”
张居正现在关心起水师建设来,皇帝大婚日子逐渐临近,若不早日完成东海水师建设,到时候大明外强中干的局面就会暴露出来,肯定对大明声誉有损。
“下午我去兵部就商议此事。”
魏广德点点头,应承下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