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底层官吏来说,对他们则是无所谓,因为并不妨碍他们当官。
书院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即便宋金元更替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书院被战争毁坏的很多。
但在战争结束后,“元朝统治者对于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
元朝鼓励书院建设的同时,积极将书院转为官学。
例如书院教师由官府任命,招生、考试等由官府主导,书院经费由官府提供。
也就是从元朝开始,程朱理学成为了国家正统思想,而各大书院的讲学内容也基本就是程朱理学了,从此书院就开始失去了“百家争鸣”的特征了。
所以元朝时期,书院是为朝廷服务,自然不存在太多问题。
而到了明朝情况变化很大,特别是两大著名的心学讲学者,分别是湛若水和王阳明。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推广,致使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书院突然进入中兴期,并很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步入辉煌期。
陆王心学始终不是明朝官方的学问,湛若水、王阳明等大肆讲学,宣传心学,这必然会遭到程朱理学的攻击,同时也会遭到官府的打压。
明朝第一次毁灭书院是1537年,当时有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于是嘉靖皇帝下令毁掉湛若水创办的所有书院。
第二次是1538年,礼部尚书许讃认为官学颓废,而书院则“聚生徒,供亿科扰”,因此建议毁灭书院。
嘉靖帝听闻后,“即命内外严加禁约,毁其书院”,“甲毁天下书院”。
不过此时执政的首辅严嵩虽然也恶书院,特别是里面尽是抨击他们父子专权和贪腐之事,但也知道厉害,所以很大程度是把权利下放地方处置。
于是,地方上自然想方设法维护,把书院保护起来。
实际上,嘉靖晚期严嵩倒台后,徐阶、张居正积极参与书院讲学,未尝没有显示和严党政策对立的意思。
只不过,毕竟讲学的多是士林中人,书生意气,根本就拿不出什么治国安邦的好措施,多是空谈误国。
而张居正这次,则是在动真格的,还是真正要关闭,拆毁私人书院。
而此时山西金阳城里,一群官兵和差役已经把城中晋阳书院团团围住。
“冲进去,把里面所有人都驱逐出来,强行关闭书院。”
随着领头的青袍官员下令,大队官兵直接闯入晋阳书院中,将书院里的教授、士子全部强行拖拽出来。随即,书院大门被官府用封条封住,一队队官兵从侧门进入其中,开始拆毁里面的屋舍。
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晋阳在历史上曾一度为太原郡、并州治所。
晋阳书院建自明,嘉靖九年时,山西按察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士、仕子讲读于此。
此时的晋阳书院,是山西最知名书院之一,但依旧在张居正禁令下被强行关闭。
士子在书院外哭闹不止,不少人对着带队官员破口大骂,不过他们却对此充耳不闻,只是不断下达各种命令,指挥军卒进入书院进行毁坏。
而此时,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里,山长、博士带着一众学子,向着书院正殿行跪拜大礼。
“山长,真要关闭书院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礼毕后起身,一个博士双眼含泪对着山长询问道。
而他得到的只有山长的摇头叹息,“无法,朝廷禁令在此,实在难以抗旨。
只不过他们也答应了,虽然书院关闭,但他们不会来此拆毁书院,还会派人严加保护。
等日后允许重建书院,自会再开山门,招收弟子入内学习。”
“呜呜呜”
在山长说完,身后就传来博士和学子的低声抽泣。
年老的山长没有回头,而是忽然提高音量高声说道:“书院关闭,可是诸位还可以回家开私塾,朝廷禁止书院,又没有禁止开私塾教导学生。
何况”
说到这里,山长忽然遥指香炉峰继续说道:“香炉峰下,飞瀑帘前,大家大可随意探讨,不是在书院,只是好友结伴游玩,难道官府还不准大家说话了吗?”
老山长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就让所有人心思都活络起来。
是的,书院的这些教授、博士,甚至是讲习,虽然不能继续在书院里面教授学生,但是他们可以在家,以私塾的形式继续教学。
自然也可以在家里煮茶讨论,其实和在书院讲学也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