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美洲大陆基本上已经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后花园,英国没有能力染指这里。
所以,对于陈璘提出的问题,德雷克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影响,自然知无不言。
如果大明能够从西方出发探索美洲大陆,和西班牙人在那里发生冲突的话,在德雷克看来似乎更加美妙。
于是,他也按照欧洲人横渡大西洋的经验,做出了向北或许有海流或者信风可以帮助帆船抵达美洲大陆。
实际上,西班牙人开辟“太平洋航线”并非偶然,而是按探索大西洋的经验进行的。
这个时代,对于大海的认识,欧洲人无疑走在了大明的前面。
通过大量探险家前仆后继进行环球航行和探索,他们加深了对这个星球的认识,掌握了许多大明并不知道的知识。
酒宴的最后,陈璘提出想看看德雷克关于美洲到这里的航海图的请求,只是没想到德雷克这个时候选择了醉倒。
陈璘如此对待德雷克,也是因为他们在外直接接触了诸多欧洲人,从他们嘴里听到许多大明不知道的情况。
对所谓的异域风情他们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商人们口中巨大的世界,要说没有半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就是在下西洋的海船上,俞大猷和殷正茂就在商议着回去以后,是不是把他们掌握的情况详细写成一份奏疏递交上去。
以前以为大明已经够大了,可没想到真正走出来,行万里路以后才知道,大明也不过是偏安一隅而已。
特别是他们因为和欧洲人的接触,知道“地圆说”。
他们其实都算读书人,只不过殷正茂算是正经的读书人,毕竟是进士出身,而俞大猷只能算半个读书人。
恰恰,殷正茂又非常精通杂学,因此在大海上闲的无事,就和俞大猷讨论过这事儿。
后世中国人依据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所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还有三国时王蕃所著《浑天象说》中记载,“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于地外,犹卵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
就认为,古代中国人已经有人认识到地球可能是个球体,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这,其实说他们观察天体以后对星空里的天体做出的判断,而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敢相信脚下大地实际上是个球体。
同时期西方,其实也因为无知而寻求真理,在公元2世纪以前就有许多人做出类似的猜测,但真正旗帜鲜明认为地球是个球体的人,应该还是毕达哥拉斯。
虽然他并无客观依据,仅因他感性地认为立体图形中,球形是最美好的。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论证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但之后千年时间里,欧洲再无进展。
可以想象,在宗教统治思想的年代,地圆说根本就是离经叛道的说法。
麦哲伦也就是意外看到毕达哥拉斯的书,才兴起了去探索求解的旅程。
不过到现在,两个人都还是很难理解,脚下的大地怎么就成了一个球体。
但是,欧洲人已经确认,从一个地方出发,分别从东西航行最后能碰头,还有他们说的一直向一个方向航行就能回到出发的地方已经被他们证实,从中看来似乎他们说的又没错。
这些议论,其实南海水师官兵里也有讨论。
好容易遇到一个正在进行环球航行的人,陈璘自然想要从他嘴里搞到更多的消息。
“让一个人回码头那边,给他的船员带个话,就说今晚德雷克先生喝醉了,就在我这里休息,明日再回船上去。”
陈璘还想着明日再说说,看能不能看到德雷克的航海图。
至于包少师,在陈璘安排好德雷克的住宿后,他就已经告辞回去。
回到旧港,他还没有回过家,虽然船员会把消息传递回去。
一夜无话,很快天光破晓,新的一天到来。
如果说酒席上德雷克是装醉,不过装着装着那是真就睡着了。
等他醒来,已经是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