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我翻拍真没想超过原作啊> 番外 对刘尚的采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 对刘尚的采访(5 / 6)

主要的是后期买了原作的很多模型,这个地方应该省了三四千万。

细节方面,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不仅仅把钱用在刀刃上,要把钱花在焦点上,花在取景框之中。

有些场戏,灯太亮了,就会体现出后面布景的粗糙,我就会让美术把灯关了,大家看不见就都好了。

焦点之内的东西比较有质感,如果焦点往后一调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大家一块儿想办法,演员的表演是不能不拍的,但是可不可以只对着演员的脸来拍呢?这样下来,就只需要好好注意一下领口,把领子做得要细致一点就可以了,下面穿什么就无所谓了,反正它也不在取景框之内。这都是逼出来的。

还有,就是我作为导演,包揽了很多其他的活,很多人说中国不如美国的地方在于,人家有一个很好的工业体系在扶持这些新人。导演只管导演,其他的事情交由监制、美术、摄影等人去控制其他的流程。而在中国,一个导演不仅负责拍摄的流程,还要去做制片人、剧本策划人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呢,真正的原因还是为了省钱,如果有钱,啥样的剧组班子攒不出来?

于瑶:

你从小比较喜欢读书,喜欢读哪一类?

刘尚:

我比较喜欢历史。我从小对美术、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学艺术就比较有兴趣。我初中的时候,在书摊上遇到了一本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周国平翻译的,后来就买来看了。高中的时候读了从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一直到近代的小说作家的很多作品。

于瑶:

一个初中的孩子,对尼采的哲学接受起来应该还是会有点困难吧?

刘尚:

没有,我对尼采比较关注,尼采的诗歌,还有他后来写的《道德的谱系》,我都是全文抄一遍,我很喜欢他的哲学观点。

中学时期是求知若渴的。我对照着尼采,又把叔本华的着作都读了一下,后来也读了弗洛尹德,但现在都忘的差不多了。现在读的各种佛学和历史方面的要多一些,这也是我拍《三生猫》的灵感源头。

于瑶:

你是个悲观的人么?因为尼采和叔本华都是悲观主义者。

刘尚:

我不悲观也不乐观,我比较客观。世界是因果联系的,未来就是你现在做的事情而产生的结果。

于瑶:

但是你的三部长篇作品都在探讨了死亡的哲学,死亡是你一直想表达的一个主题么?

刘尚:我觉得一部电影,只有爱与死值得拍。因为这两个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命题。但我拍不好爱,所以我就想探讨一下死亡。

与生命对应的就是死,面对死的态度是人生最大的问题。任何宗教都是告诉你生命的意义。因为有了死亡作为对照,生命的意义才会被提出。

电影的经验是语言无法传递的,之所以选择做电影,就因为我是想做语言无所传达的东西,所以一定要通过视听体验去感受时间的强度。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花两年时间做两个小时的事儿。采访只能说到外围的事情,有质量、有能量的东西都在电影里面。

于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