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瞧,三十台缝纫机,还有烫台熨烫机!我都备齐了!”
于自清道“仓库里还堆着一点布料,线头和针头都有不少!能帮你省一笔!”
这算意外之喜了。
江洲笑着道“嗯,去看看!”
八十年代初期。
虽说试点搞经济,但是在搞工厂这一块还是比较严格的。
小作坊小生意可以做。
但是规定的人数就是九个。
人多了,就极容易被判定搞资本主义。
这也是为什么这年代,大大小小的企业全都要挂上公家的牌子。
不过。
青青制衣厂虽然挂了镇里的牌子,但是到底缺资金。
因此,三十台缝纫机,是于自清的极限了。
“这里一共三间大平房,镇里的地皮,一年给个三百块就成!”
于自清介绍道。
三间平房。
一间是仓库,另一间是裁布和烫台后道操作的地方。
最后一间就是缝纫机的车间。
不得不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而且这一批缝纫机的质量十分不错。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