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没事就爱捧着一本《孟子》读个没完,读得津津有味。
说自己以后长大了,要像孟子一样,当一个对社稷有用的人。
颜姣觉得左昭读书的样子有几分像江秦。
江秦在自己走后,决心考取功名,是不是也是这样在家中没日没夜的苦读。
她相信,能考取探花郎,是有他的真才实学。
颜姣随后收到了信,由襄阳王寄来的,他说起了朝廷里的局势,这次召令为何迟迟不下。
圣上并没有当着文武百官百官的面宣布如何赏赐。
为何圣上不直说,等朝臣离开后再命人拟旨。
颜姣不明白这个做法。
可以直接说的,为什么要保留那样的悬念?
她不信皇帝是临时想到……
——
李元近几日忙着笼络朝中别的几股势力,回府才知,江秦的召令已发出去了,是作推官。
他心中有一种预感,下一次就不是推官了,而是更大的官职。
这个年轻人,有才,但提拔的这么快,真不会让他骄傲自满吗?
解决饥荒这么点小事,不够作为升迁调令的依据。
这人还是颜姣的夫君?
推官就推官罢,他暂时不管这事儿,看一看,这位父皇看好的人还能翻出什么样的风浪来?
有人比他更不希望这位年轻人受到提拔吧,朝廷之局,波橘云诡,险象环生,稍不注意机会,粉身碎骨。
——
就算是调令,除了两位请柬的宰相、白相外,朝中大臣很多都不明白。
白相知道这位探花郎的人品,才学。
江秦考试的时候,他作为主监考官。观察过考场的好多考生。
很多考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都会惊慌失措。
国子监祭酒所说,这次考试试题应圣上要求,题目繁多,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