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里在想,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张邦奇啊。
皇帝可真是藏得深,想想也是,一个朱敬道,他当什么官,皇帝有那心思理会?而皇帝把一个曾经对其有过指点的,跟王府还有诸多关联的人,调到翰林院中当侍读,怕才是皇帝真正的目的吧?
这个张邦奇真是会投资,在当今陛下为兴王世子时,就敢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考校其学问,后来辞官回乡,不也是政治打压的结果?现在人家政治投资终于有了回报!
朱四见还是没人回答,又望着杨廷和道:
杨廷和心里窝火。
现在问题已不在朱浩身上,而在张邦奇,此人恰好还是杨廷和怀疑,是他潜在的政治对手。
若答应了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万一回头皇帝就要让张邦奇入阁呢?
朱浩的问题事小,张邦奇的问题才严重。
杨廷和道:「若贸然以一名外官入翰苑,怕是于理不合。尤其还是直接进为侍读,其在翰
苑中,未经六年考满,照例是不能晋升的。」
朱四面色不满。
孙交急忙补充道:
朱四道:
朱四突然就不为张邦奇争取翰林院待读的职位了。
而改迁户部郎中。
这一听,就让人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张邦奇何德何能,就算他曾经是庶吉士,但现在可是商讨让他当翰林院侍读的,翰林院多少人考满九年,都还没获得这职位,他一介外臣,就靠跟皇帝的关系,就能这么晋升?那让翰林院体系的人怎么想?
但要是当户部郎中,就很合理,倒像是平调,甚至都没有晋升。
若要晋升一步的话,应该当个诸寺少卿或者六部侍郎之类的官职。
杨廷和开始琢磨皇帝何以要提到张邦奇的事,眼下皇帝非要把张邦奇安排来当京官,看起来皇帝就是想以张邦奇为其所用,好像他这个首辅都没法阻挡。
挡唐寅,是有道理的,毕竟唐寅只是个举人,又没有为官经验,日常考核都没完成,凭什么晋升?
但张邦奇不一样,弘治十八年进士,当官都已经快二十年了,难道晋升个户部郎中都算不合理?只是从外官调到京师罢了。
朱四突然又想到什么,语气就好像在自言自语一般,只是比自语声音要更大一些,
此时蒋冕实在听不下去了,出列道:「陛下,那不若还是让其回翰苑,继
续深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