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让朱浩当一省提学就很不恰当。
多少人盯着这职位呢,只是杨廷和提出来,让朱浩去当提学副使,吏部这才围绕此运作,特地改了朱浩的考评,把朱浩在翰林院和永平府知府任上的表现,都定了优等。
三年尚未考满,却安排了六年考满后应该安排的差事。
如此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越制了。
普通人要问,吏部大可说朱浩表现优秀,符合破格提拔的要求,但现在是皇帝查问,吏部却不好回答。
你们文官一向在给皇帝讲维护制度的重要性,怎么放到朱浩身上,你们就可以破格呢?
毛纪走出来道:
朱四又望向孙交,
现在就轮到让孙交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了。
孙交先前一直在杨廷和等人面前强调,希望能让朱浩留在京城,现在皇帝非要在朱浩官职的问题上做文章,他就只能是再坚持一下,不然杨廷和都会知道,原来你孙志同是欲擒故纵,故意摆开架势让我中你的套?
孙交道:
朱四对此回答很满意,他又望向杨廷和,道,
杨廷和心里来气。
难道现在让他当着皇帝和孙交的面说,我不支持朱浩留在京师,应该让他滚出京城到地方当官?
先前怎么跟孙交承诺的?
还有,朱浩一直都是在为他杨廷和做事的,你总不能做卸磨杀驴的事情吧?
杨廷和道:
杨廷和现在也不管皇帝怎么说了。
本来他就已决定要把朱浩外调,不能因为皇帝说两句,就贸然改变计划,就算是违背了对孙交的承诺又如何?
我让朱敬道去当提学副使,辱没了他还是怎么着?别人能说我杨某人是把朱浩当弃子?明明是跟着我办事后,有了光辉的前途!
朱四没表态,突然望向一旁的张佐,问道:
张佐道:
朱四满意点头:
皇帝先前还在为朱浩的事,左问一句右问一句,显得对朱浩的官职很关心的样子。
但随即,朱四就提出了要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为侍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