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仁先生,不必多礼。”在临江码头之上,身穿绿袍,头戴官帽的王复,率领知军衙门的一众官吏,隆重的向秦烈行了一个大礼。
秦烈下船上前,扶起对方手臂:“王大人治军多年,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劳苦功高。”
“郡王,为国操劳,外抗强敌,内抚民心,方有今日国家之安定,这才是劳苦功高。”王复拱手作揖一拜,由衷的表达着敬重之意。
“哈哈……”
秦烈摆手一笑,码头上的众将与王复等官吏见此,无不是心情轻松的跟着笑了起来。
在前往临江军衙门途中,秦烈与王复并辔而行,只见江岸之上,白鹭成群,河畔之上,孩童相互追逐。
“此地可有私塾?”秦烈看到这一派田园风光,虽觉得有趣,但看到这成群结队的孩童,拿着竹竿、石头追赶白鹭的场景,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回郡王殿下,此地名为江心洲,多是渔户,尚未有学堂,不过在军城,有军学十二所,可供孩童启蒙。”
王复连忙开口回答。
“此地白鹭成群,南来北往,交通便利,地利优势,实乃圣地也,本王听说临江军有文庙,乃圣贤之乡。”
秦烈喝住战马,回望四野,油然道:“王大人,何不在此修建一座书院,供南北学子读书,也算是一段佳话。”
“郡王殿下有心了。”王复欣然点头,道:“下官听闻郡王书法,乃当世一绝,不知可愿为书院题名?”
“能为江南学子出一份力,本王甚幸。”秦烈自是毫不犹豫,当即道:“笔墨纸砚伺候。”
中军帐下主薄谢及、虞允文,立即摆下书案,秦烈翻身下马,看着眼前白鹭成群的景象,遂提笔书写了白鹭洲书院五个大字。
历史上的白鹭洲书院,是在一百年后由南宋名相江万里,在临江对岸的吉州江心洲所创立,而南宋末年名相文天祥,曾在白鹭洲书院求学。
至此,白鹭洲书院成为江南远近闻名的学院,为大宋培养了络绎不绝的人才。
在临江军驻军一天一夜,秦烈与王复经过深入交谈,对王复才识能力,大为赞赏。
翌日,在临江军知军衙门大堂之上,秦烈召集临江军大小官吏,当堂宣布了一条命令。
“至今日起,提升临江军为临江府,节制袁州、吉州、赣州治下各县。”
“王复你为临江知府,郭仲荀为军都指挥使,兼任临江千户所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