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野战炮属于克虏伯开发的一种基本型的75毫米野战炮,主要面对的是当时装备了各种杂牌75毫米火炮的用户。
在经过简单的改装之后,就能够使用其他杂牌75毫米野战炮的炮弹,因此十分受到华夏等火炮装备型号较多国家的欢迎。
该炮在华夏的使用历史较长,早在清政府时期的新军就已经编列和使用该款野战炮。
当时清政府新军一个师拥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8门75毫米山炮,这种规格的火炮装备标准,在整个抗战中除了后期华夏驻印军之外,都没有华夏军队达到或者超越。
该炮对于抗战中的华夏军队来说,虽然最大射程只有8公里,但是其重量只有950公斤,能够在简单的分解之后由人力或者畜力进行转移。
加上当时部分兵工厂有对应的仿制型号,因此其零件补充较为稳定,使用时间也比较久,比如水腰子兵工厂就能够生产出来一部分配件。
卖弄完自己部队斩获的战利品,自然也得夸一夸对方,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礼尚往来。
“老柳啊,我说你小子也很能干嘛!辽十四年式L/30型77毫米野战炮,啧啧,这炮的性能可是相当不错的。想要搞到这种炮可不容易吧?”
该款火炮比较特殊,是当时东三省兵工厂仿制的奥地利1918年式30倍径77毫米野战炮。
因为当时华夏国内没有符合要求的高强度炮钢,因此该炮是直接使用从奥地利进口的火炮配件,在聘请的奥地利工程师指导下生产的。
该炮的最大射程达到11公里,性能还算不错。当时一共进口了生产320门辽十四年式野战炮所需要的零部件,可惜在生产到一半的时候,“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东三省兵工厂随即落入日军手中,日军一共缴获147门辽十四年式野战炮,接近该型火炮生产总数的一半左右。
不过,因为其77毫米口径并不是日军的主流炮兵口径,因此该炮主要被日军用来装备给伪军等作战单位,日军本身并没有大量装备。
第二大队长嘿嘿笑道。
“你一大队忙活着四处打劫,我们二大队能闲着?咱营长总说你一大队战斗实力最强,装备最好。你说我手下的那帮骄兵悍将能服气?”
“这不是吗?听说庞庄的伪军居然有一门这样的火炮,那我们还能忍?好东西必须得归咱独立团,放到那群苟曰的手中全都糟践了!我第二大队只用了两个中队的人马,一个冲锋就把他们全都干掉了。”
“除了这门火炮之外,我们还打掉了鬼子一个小队,意外地还缴获了一门日本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多了不敢说,就冲第二大队有了这两门火炮。一般的地方团都没咱实力强!”
日本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在抗战中日军和华夏军队均有装备。
日本的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是仿制德国克虏伯M1903型75毫米野战炮。
随后,华夏东三省兵工厂又以日本38式75毫米野战炮为基础,仿制出了辽十三年式75毫米野战炮。
除了东三省兵工厂的仿制型号之外,华夏最早使用该炮的记录是北洋段祺瑞政府时期。
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军备采购被日本人控制,因此当时的北洋军队步兵师,均装备有36门38年式野战炮作为火力支援。
第二次进口该炮的高峰是张作霖时期,东北军也从日本进口了大批的38年式野战炮装备自己的部队,作为当时东北兵工厂火炮产能不足的暂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