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连光照里尘埃都定住了。
许久,裴少淮才叹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愿意出手,而是一旦压了粮食价格,会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灾、虫灾相比,这场人为的粮荒,并不算十分严重,粮价水涨船高,买卖粮食有利可图,出不了半个月,便会有潮州府的商贩想方设法运粮过来,缓解此地的粮荒——见利谁能不起心?
再撑到夏日商船归来,秋日田亩粮收,这场粮荒便算过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价,粮商无利可图,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会运粮食过来。
这跟盐引是一个道理。
如此的情况下,老百姓手里有银两也买不到粮食,根本撑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来。
“老头子明白,无利则不往,大人是真正在为百姓考虑。”泪水润了眼角皱纹,二十七公担忧道,“可为了外头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声,老头子为大人感到不甘呐。”
一个真正为民的清官,不应当是这样的待遇,更不应当背负骂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剑却不见,外头必定是一片诋毁,朝堂上则是一片攻讦。
“唇亡齿寒,周边若是生乱,双安州也难幸免……老丈不当这么看。”裴少淮知晓二十七公是为自己着想,反过来宽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时之名换万民之命,被人骂一骂又如何,总是少不了一块肉的……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总有名声好的时候。”
学识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盐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样的境界。
“双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颤颤道。
又承诺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过后,老头子便是喊破了喉咙,摊上这把老骨头,也要为大人保住这份名声。”
“老丈的心意,晚辈省得,也心领了。”
不管怎么说,二十七公的到来,让裴少淮心头的阴霾散去了几分,至少有人告诉他,这么做是值得的、是对的。
……
深夜里,同安城楼上。
阴云层叠星光暗,灯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楼上,望向城里,与去岁相比,还是差不多景观,却品不出那安然宁静了。
对家已经出完牌,该轮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么样的权贵,有多少后辈、门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为了谋权还是为了谋财,他们既然敢拿百姓当筹码,裴少淮便要试着搏一搏,叫他们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