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鼓”、“谤木”均是尧舜建立的与民众沟通的渠道。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广开言路,倾听民意,鼓励民众积极进言、谏言,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所谓敢谏之鼓,意指尧帝在朝上专门设置了一面鼓,若有人击鼓进谏,他便会出来接待纳谏。
但其中的“敢”字却也道出了其中的深意:
一是进谏之士需有敢当面直言的勇气。
二是纳谏之人需有纳谏的仁德与胸怀。
若二者缺一,“谏鼓”就将沦为虚有其表的摆设……
尧帝之后,舜帝继位,他令人在朝廷前设立“诽谤之木”。
这里所谓的“诽谤”,并非造谣污蔑、恶意中伤之意。
放言曰谤,微言曰诽。
公开表达不满叫做谤,私下表达不满叫做诽。
因而“诽谤”一词,仍有进谏之意。
舜设立“谤木”,即是为让天下黎庶在其上发表对他的批评意见和改进的建议。
与“谏鼓”相比,“谤木”的兴起,说明黎庶敢击鼓当面直言的勇气已经消退,变得只敢在“谤木”上间接发表谏言。
甚至是只敢以匿名的形式隐晦进谏……
“不妥!”
这一次站出来反驳的,不是邓析,而是御史中丞伯噽。
在见到庆忌迟迟没有表态之后,伯噽就知道自己的国君,此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拱火”,故而毫不迟疑的挺身而出。
只见伯噽义正言辞的喝道:“国君身系一国之兴亡荣辱,王即国家也,身份何其之尊贵!”
“怎能让人非议?”
“若利弊得失也,自有公论,我王自有决断,何须他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