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诤臣者,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
“臣附议!”
“臣等附议!”
诸如孔丘、冉耕、子路等儒家学派出身的大臣,都纷纷下跪,请求庆忌设立“诤臣”。
所谓的诤臣,其实跟言官是一模一样。
在晏婴给庆忌所上的奏疏中,也提出来,要设立“诤臣”,以在国君身边进谏言,以使国君明辨是非、曲直、得失,然后改正……
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庆忌如何能答应?
按照曾点的说法,这诤臣的挑选标准,可谓是十分苛刻的。
诤臣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爱身固禄。
再次,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洞悉利弊动态,又能博涉古今,引鉴前史。
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
对于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总而言之,品行、才识不可缺失。
能当上诤臣(言官)的,都是一群要名不要命的狠角色,譬如魏征、海瑞这些千古名臣。
庆忌能设立“诤臣”,来纠正自己或者是后世君王的得失吗?
未尝不可。
只是,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庆忌,略有不满。
比起这一诤臣言官制度,庆忌宁愿设立敢谏之鼓,以及诽谤之木。
为何?
“敢谏之鼓”与“诽谤之木”,形式不同,功能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