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开始上机训练。首先是在飞行训练各阶段中最为重要、淘汰率较高的初教机训练。
在飞行学习过程中,由一名理论功底扎实、飞行技术娴熟、教学经验丰富的飞行教官带两名学员。
在这一阶段中,学员们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座舱仪表、“杆、舱”技能、手眼协调以及空间定向等一系列问题,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比如,空间定向障碍、注意分配、动作力度、方向及高应激状态等。这些心理因素常常是导致学员技术停飞的主要原因。
跟方立安同组同宿舍的学员朱明伟,在之前的每一科理论考试中,都属于低空飞过的吊车尾。
但上机后,方立安发现他的操作能力非常不凡,颇有点天赋异禀的意思。这是她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而比较的对象就是她自己。
在理论知识准备的极其充分的情况下,她手忙脚乱了几节课才搞定常规基础操作,而六十分万岁的朱明伟恰恰相反。
不吹不黑,他真的是在第一节课就做到了她好几节课才做到的动作,连教官都一度震惊的合不拢嘴。
一开始,方立安只觉得深受打击,她对自己一向是高要求、高标准。而且理论方面,她明明掌握的非常好,怎么一到实践就痿了?
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她。不过,虽然烦闷不安,但身体疲倦的方立安当晚还是睡得奇香无比。
第二天上机,学习内容和昨天一样,今天的任务就是重复,直到熟练。
教官先做一遍,方立安和朱明伟看着。轮到他俩操作时,方立安让朱明伟先来,她继续观摩。
等到她上机,怎么说呢?教官和朱明伟操控飞机的动作就像行云流水,而她则是有点像,唔……不良于行的丧尸?
心塞。
心肌梗塞。
在如此强烈的对比下,方立安的情绪显得有些低落。夜里,她极为罕见地失眠了。
回忆往昔,她有多久没遇上过挫折了?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想不起来了……
她是不是过得太顺风顺水了?有空间,有外挂,钱财外物,一切的一切,来得太过容易。
如今,竟然因为一点小事,因为遇到了一个比自己厉害许多的天赋型选手,就开始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