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错误的以为。
中国儒家思想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其实遍观儒家经典,从没有这种说法。
这种言论,乃后世小说、电视剧,歪曲了儒家思想罢了。
《左传》乃儒家经典,对于忠君之事,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左传》记载:“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也就是说,国君为了江山社稷去死,死得其所,臣子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
如果国君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臣子又不是他奴才,谁该去死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
愚忠思想在正统的儒家理念,以致整个汉代、三国时期,都并不被推崇。
《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也并不认为,身为人子就应当毫无原则,就听从父亲的命令。
一味顺从父亲,反而有可能陷父亲为不义,反而不孝。
无论对待父亲或者君主,都应该‘义则从之,不义则争之’,如此方为忠孝。
刘宏对徐晃、张飞等人,并无知遇之恩。
其所作所为,更是令天下不齿,所以哪怕刘宏乃天子,也没有得到众人的忠诚。
反倒是关羽,身为几人名义上主公,有能力、有贤名,又视其如手足。
故此,在几人眼中,他们真正应该忠诚的对象,正是关羽。
也正是这个缘故。
见关羽有功而不被封赏,天子反而把几十万黄巾这种负担,一股脑甩到云中。
张让等人,却是无寸功而封列侯,这才会激起众怒。
关羽和众人想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