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临死前命令魏延断后。
魏延不服诸葛亮这件事,众人尽皆知晓,所以才有人会问:“假如魏延不听命令该当如何?”
诸葛亮却并未下令杀死魏延,反而说‘军便自发’。
这四个字,可以理解成军队只管撤退,不用理会魏延,他爱干嘛干嘛。
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其实压制不住魏延,所以只能随其所愿。
至始至终,诸葛亮都没有下令杀魏延。
《魏略》却是另一种记载。
里面写到诸葛亮病重,让魏延在自己死后秘不发丧,撤兵以后再通报死讯。
长史杨仪却与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执掌军事,惧为其所害,污蔑对方想要率领大军投靠魏国。
魏延本无此心,所以不愿与杨仪交战,反而主动退让,却被杨仪追而杀之。
结合当时情况,以及各种人物关系,后者可信度反而更高。
若按照《魏略》记载,诸葛亮非但没有压制魏延,临死前反而将兵权交给他。
这也符合常理。
那个时候,除了诸葛亮以外,魏延官职最高。
那些以演义中诸葛亮不喜魏延,临死前还下令将其杀死,而推断出诸葛亮心胸狭隘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毕竟,正史中并未记载魏延杀韩玄,诸葛亮也没说魏延脑后有反骨。
至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举的蒋琬、董允、费祎三人,后来也都成为蜀国丞相,与诸葛亮并称‘蜀汉四相’。
由此也能看出三人才能,更能看出诸葛亮很早以前,就在为蜀国培养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