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也绝不会说出自己真正推崇的治国之道。
道理相同。
贾诩两次献计,也正是为了更进一步试探关羽。
身为主公,仅仅拥有胸怀以及善纳忠言仍旧不够,还应该有分辨能力。
历史上的袁绍,手下谋士众多。
然而,袁绍自己优柔寡断,没办法从众多谋士建议中,选择出最正确的谋略。
这种君主,若手下人才不多之候,也许还能蒸蒸日上。
若手下人才过多,这些人才又有不同建议,反而可能让君主陷入两难境地。
这个时候,就需要君主自己拥有极强分辨能力。
贾诩先是献计,让关羽仰仗朝中公卿,好被召回朝中任官以后,能够与十常侍周旋。
这种策略,固然能够保关羽一时安稳,却也并非长久之计。
稍有不慎,关羽都会身首异处。
假如关羽毫不犹豫采纳这条计策,就说明关羽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早晚死于小人之手。
让贾诩欣慰的是,关羽看出了这条计策的隐患,毫不犹豫拒绝了。
第二条计策,养望于野,静候天下大变。
这条计策乃中庸之道,既可以脱离争斗泥潭,也能在乡野养望,静待天下大变。
若关羽采纳这条计策,说明关羽有野心,却没有足够魄力。
这种人在乱世可为诸侯,却很难有太大成就,也并非贾诩真正需要的雄主。
故此,看到关羽先后否定这两条计策,贾诩眼睛才会如此明亮。
特别是后来。
关羽居然直接请教,如何能够继续留在云中掌兵,更让贾诩心中大喜。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关羽如果养望于野,静候天下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