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败,场场败,最终溃败就在东北非地区里上演了……甚至这种溃败都传染到了隔壁当地的土着那边。
楚军由北向南,沿着海边向推进的时候,沿途的一些当地土着都会主动放弃城市,不敢进行任何的阻拦!
楚军太吓人了!
不仅仅是海面上的那支庞大的让人绝望,高呼魔鬼的舰队让人恐惧不已,楚军的上岸作战的地面作战部队也让人绝望。
对于当地土着们的主动溃逃,然后把一些港口城市拱手相让,楚军方面自然也不会客气,干脆把东北非的沿海地区都一口气拿下来了,并控制了所有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完成了对东北非沿海地区的全面实际控制。
只不过后续还需要继续南下东非沿海地区,但是又需要控制后方的东北非等地区,地面兵力已经有些不足了。
为了缓解征战非洲地区的兵力不足的问题,楚军从印度调来了两千多名印度军队的士兵,并组成了印度军团第三团。
之所以调动印度军团这支仆从军,倒不是看重他们的战斗力有多强,纯粹是因为便宜。
调用正规军的话成本太大,而且伤亡风险也比较大,要知道这年头的非洲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楚军第一阶段在非洲的战斗力,战斗伤亡没多少,但是非战斗伤亡却是达到了两百多人。
这让楚军在后续的兵力调动里就显得更加谨慎了。
仗还是要打的,但是不能什么事都需要正规军来,同时这地方也没什么楚国人的移民,更没什么民兵,因此楚军需要一支廉价的,不怕伤亡的仆从军来辅助他们进行作战。
印度军团,承担的就是这个责任,同时这也是当年成立印度军团的主要目的。
如果不是想要搞一批炮灰部队,楚军干嘛要搞什么印度军团啊。
印度军团第三团两千多名士兵乘坐船只抵达摩加迪沙的时候,作为第三团里的第二步兵哨下属副哨官,来哈尔同尉就惊讶的发现,他们领取了全新的武器装备:二十三年型火帽击发枪。
这可是楚军里的正规军制式装备,来哈尔他们之前在印度的时候,最早的时候使用的是出口版火绳枪以及长矛,组成的是冷热交替的军队……但是楚军实际使用后发现这种军队真心不好用……
战斗力不咋地,随便执行什么任务都是死一片……对于楚军而言,训练印度士兵也需要成本的,这老死那么多,训练成本就比较大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仆从军里的士兵虽然都是印度贱民,但是所有军官都是正儿八经的楚国人。
这些楚国人军官们,从军的那一天开始接触的都是各种线列战术或之类的东西,你让他们指挥使用火绳枪以及长矛的军队……说实话他们真的不太擅长!
最后没办法,把火绳枪和长矛什么的撤编了,然后给他们装备出口版的燧发枪以及出口版火炮,这样使用的都是线列战术以及步炮协同,楚国人的军官们指挥起来就方便熟悉了。
战斗力上去了,伤亡也小一些,成本也降低了。
因此目前印度方向驻扎的数千名印度军团仆从军,使用的都是出口版燧发枪以及火炮,战斗力还凑合吧。
只是来哈尔他们抵达非洲后,上头就给他们换装了制式的火帽击发枪以及制式火炮。
这是因为印度军团在印度的时候,自然得防着他们造反之类的,武器装备能够给个燧发枪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