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步兵方阵的右侧后位置上,还有第一辎重营,该营还是老规矩,充当全军的战略预备队,同时也是为了防备敌军从右路绕行袭击。
步兵方阵的左侧位置上,则是第一炮兵旅以及第一骑兵旅。
整个保乡军,摆出了大小十多个方阵!
而对面的明军呢,同样列出了众多的大规模密集方阵,而且数量更多。
他们有的方阵是在寨墙后方,有的则是在寨墙前方,同时寨墙上还有众多竹木制造的箭塔上部署了大量的弓箭手。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右翼,也就保乡军左翼所面对的方向上,有着三个大规模的车阵。
这个车阵并不是说什么普通马车组成的防御阵型,而是以搭载了轻型小炮的马车为主的车阵。
他们往往以一辆车上的小炮为核心,集结多人乃至十余人火枪手,弓手,长矛手不等。
而多辆搭载了火炮的马车又组成了一个个个小车阵,最终多个车阵汇成了大车阵。
明军这种以轻型车载火炮为核心的车阵,对付传统冷兵器步兵很管用,要机动力有机动力,要火力有火力,一度打的北方的鞑靼人生活不能自理。
一直到明军遇上了喜欢玩重甲和盾车的东掳……
早中期明军和东掳的野战,基本上都差不多一个模式,明军靠车阵,东掳靠重甲!
结果也高度一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东掳推着厚实的盾车,硬扛着明军各种轻型小炮的弹片推进,等他们进入几十米的步弓射程范围后就会用步弓密集射击。
然后……然后明军就崩溃了。
明军打这种仗打的多了去,也输的多了去,只是吧,正常军队看见东掳装备了盾车和重甲,己方的车阵打不过了,那么就会想办法抵消东掳的重甲优势。
毕竟这场战争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持续好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明军调整战术了。
比如说然那些小炮不顶用了,那么就会想办法把自家威力更大的红夷火炮拉上战场,
拉不上去,那就轻量化啊,改进炮架啊。
在红夷大炮面前,区区盾车算个屁,一颗炮弹打过去,能直接摧毁一整排的所谓盾车……
什么,你说火炮技术含量太高,没办法改进,那行,那不玩火炮的,咱们玩点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