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我承认,而且流行音乐的艺术生命力往往有限,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新旧更替。”</p>
“问题就在这里,我不是在对流行音乐这种形式提出质疑,而是结合歌剧的本身来全面看待这个艺术形式。流行音乐很多伴奏是用电声的,我觉得是它的最大魅力。电声的仿声效果通常比自然乐器像,这就使得其的配器编曲比古典的易理解。在当今的音乐界,有这样一种趋势正越来越明显,也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所接受和推崇,那就是仿古,或者以古韵旋律穿插在流行音乐当中。”</p>
“其实姑姑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不过对于我是出身、成长在东方语境里,对于西方的歌剧音乐形式只是一知半解,以后恐怕无能为力。但我对华国的音乐类型的演变深有体会,回去后就会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p>
他说这番话,是因为察觉出了翠西找他表演的真实目的。</p>
事实上也正像她说的那样,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不可动摇,如何把它跟古典音乐或格局形式怎么有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变得至关重要了。</p>
今天安排他在歌舞剧表演里露一面,《芝加哥》剧本的原因只是其一,另一个隐形原因,就是想通过他在社会、民间的个人影响力,来发挥一些偶像的引导作用。</p>
这种效果不见得很明显,但意义大过了性质本身,其象征寓意就像华语里的那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所以正是因为察觉到对方的真正用意,他才会果断地婉拒下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芝加哥》的剧本和音乐,他完全是通过剽窃的方式得来的,对于西方的音乐、人文、历史确确实实缺乏影响能力。</p>
再者他是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东方文化,对这些洋玩意儿严重缺乏认知和理解,也着实提不起情绪来。</p>
听他这么匆忙的拒绝,翠西呵呵一乐,“我也没指望你能起到多少作用,但你的态度远比成绩重要,或者要让这里的人看到了你在努力,你明白我的意思吗”</p>
刘清山这才有了点恍然的感觉:“您老是说,我以后会来到这边发展,您让我在舞台上出现,是为了将来更容易被这里的人所接受”</p>
“不然呢百老汇有上万名现役演员,加上那些早已功成身退的老艺术家们,怎么可能由你一个外乡人来意图改变歌剧、音乐剧日渐落寞的境遇你可以把今晚的演出看作一种形式主义,但它虚伪的表面之下,隐含着老美人刻骨的本土意识,你需要这种潜在意识的更多认可!”</p>
“我明白了,谢谢翠西姑姑,这么处心积虑的帮助我的将来事业!”</p>
“其实我也是在帮自己,谁让你能让我和老杰拉德能多活几年呢。”</p>
“哈哈,您可是严重看低了我的医术能力,活个一百二三十岁在我眼里并不难!”</p>
“好吧,我记住你这句话</p>
(本章未完,请翻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