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赵初生年轻的时候,还是跟着父亲在地里干农活。”
“直到有一天,他听从外地回来的同乡说:‘我们年轻力盛的,出去干点什么不好,一定要留在这里喂土?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还能有什么出息!’听了那人的怂恿,他果真心动了。”
“赵初生瞒着父母,偷偷卖了几个小猪崽子,凑了点银子,不告而别。”
“他的父母还是从别人的口中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要出去闯荡天下了,非要发迹了才会回来。”
“哪个词怎么说来着?”
“衣锦还乡!”
“都说儿大不中留,这话是一点也不错!”
“话说那赵初生拿着卖猪仔的钱出走,其实也没有跑多远,就跑到咱这信阳城来了。”
“来干嘛的?”
“来给人当伙计的。”
“这也是听那个同乡人说的,在城里面给人家当伙计,吃住都不用自己花钱,每个月还能零钱。”
“这是多么划算的买卖啊。”
“只要不乱花钱,一年就能积攒下来三、四两银子。”
“赚这些银子,不比在家里面累死累活的耕地种田轻松多了。”
“还不用担心什么风调不调、雨顺不顺。只要不被辞退,都是有工钱可以拿。”
“而且,这城里面花花姑娘那么多,不花钱也能够去路过饱饱眼福,可是在家里看不到的。”
听众知道其中意思,都哈哈一笑。
“赵初生可是个有头脑的人,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如果没有一些亮眼的特征,是不会从众多寻求工作的人中脱颖而出。”
“那么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你们说他可恶不可恶。他竟然选择以压低自己的工钱,来作为自己最为突出的优势。”
听众、尤其是身份为伙计的听众,都觉得这赵员外确实可恶起来了。
“要说这计策果真有有效,赵初生很快就找到了工作,是在一家香油铺当送货的伙计。”
“具体是哪一家,咱就不说了,你们也别去瞎打听,坏规矩。”
“赵初生有一股子的拼劲和不怕苦的干劲,做事情非常用心刻苦,经常得到老板的称赞。”
“这工钱啊,自然也就慢慢的升上去了,甚至还比任何一家给的工钱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