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二月开始考县试了。
过了县试和府试,才能算童生,这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
童生才有机会参加秀才考试。
因为谭玉的离开,孩子们都耽搁了。
“若是老爷晚走一年,也是好的。”谢夫人感慨。
姨娘们听着谢夫人的感慨,嘴里都跟着附和,“是啊,谁说不是呢?”
但是内心深处,都在窃喜,老爷走的时间巧、好、妙!
若是老爷没走,她们今年这年夜饭是吃不下去的。
谢来安慰道,“母亲您别担心,我们这四年不飞则已,来日必定一飞冲天。一口气考完县试、府试、院试,直取秀才功名。”至于徐夫子说的乡试,他就没夸海口了。
话说大了让人笑话。
但是他这话也让除了叶姨娘之外的家里人侧目。
瞅瞅,一个虚岁才十岁、实岁才八岁的孩子,一口气要考个秀才。
但是紧接着,来禄也保证了,“孩儿也争取考上功名。”
来寿有些吃不下了,老四老二这样,让他压力很大啊。
来寿:“……孩儿一定会成为有能力的人。”
桃花看着弟弟们这样争气,心中与有荣焉。高兴的桃腮泛红。
杏花心里感慨着,要是女孩子也能考科举就好了。哪怕只是下场而已。她不求考上啥,只求有个盼头。
读书之后,杏花越发觉得对女子不容易了。兄弟们可以凭着学习,考个功名,日后飞黄腾达。而女子呢,能通过什么改变自己?
唯一的途径似乎只是嫁个好人家。
杏花心里失落。
来福则是欣慰又辛酸。觉得自己这个当哥哥的,承担那些压力,也是应该的。
只是又很羡慕弟弟们。
这顿饭,谢夫人和姨娘们都吃的高兴极了。首先是孩子们个个有雄心。有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