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两种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试的科目有所变化变化。
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
诗赋是什么,应该不需要解释,大家都知道了。
而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说白了,就是后世的填空题,大家其实也是非常熟悉的,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而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本质上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所以难度其实不是非常的高。
但是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才可以。
结果就是进士科很难高中,明经科相对容易很多。
这也就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偏偏朝中大佬们,最重视的就是进士科。
这么一来,但凡是有才华的人,肯定都去研究如何作诗了。
大唐会有这么多的佳作流传下来,这应该是最关键的原因了。
可是,就在大家为了明经科和进士科努力的时候,朝廷却是突然公布了一个新的政策。
所有春闱的考卷,都需要胡名。
并且为了避免通过笔迹等一些其他特殊的标记作弊,胡名之后还要由专门的书吏进行誊抄之后才开始阅卷。
这么一来,那些已经提前走好了门路,就等着高中的人,立马就慌了。
“杨兄,朝廷怎么突然搞出了胡名这个做法?这岂不是跟我等过不去?”
雅怡阁中,杜荷很是郁闷的跟杨豫之坐在一起喝酒。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