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崩溃了,但又没完全崩,因为这山间河谷算上山林地带都不到三里宽,几里地的长度里堵了近七千人,是撤也没处撤,跑又没处跑。</p>
世间总不缺少血勇之辈,眼看撤退无望,不少明军都选择挺矛奋战拼个生死,更有人丢下长矛拔刀疾呼,号召军士们向林中冲锋,杀出一条血路。</p>
但经历最初的以命相搏,一盘散沙的明军被前后夹击锤得妈都不认识,很多人被迫冷静下来,自相逃窜。</p>
稳固军阵的军队是一群豺狼虎豹,失去阵形的散兵游勇在各自为战时,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相继涌现就不免给血性厮杀的战场添上滑稽。</p>
就比如,当生存大过天,隶属于战场双方的士兵都出现了一些……一些混子。</p>
他们隐藏在密林之中,持弓箭、火枪甚至腰刀,身边头盔戴盔缨的人多,他们就给脑袋插上盔缨;身边戴秃盔枪的人多,他们就把盔缨拔了。</p>
人们在寺庙之外的一切农田、山地、密林、河岸以及任何可以作战的地方生死相搏,每时每刻,都有士兵遭遇冷枪冷箭袭击,也同样有士兵向身后或任何方向逃窜。</p>
混战持续了大半个时辰,直到初秋的阳光有些刺眼,农田上再也见不到头戴盔缨的士兵,密林内间断响起的枪声也逐渐停息,山顶上的刘承宗也没有下令收兵,他只是让丁国栋重新整队,继续向南推进。</p>
随着驰援香林寺的明军被米剌印以诡异手段击败,刘承宗的军队很快越过香林寺,沿古浪峡向黄羊川与黑松驿推进。</p>
而在当天下午,白广恩率军进驻黄羊川。</p>
黑松林驿堡向北十里,就是古浪河与黄羊川的交汇的岔口,古浪河从西北流来,黄羊川向东流去,交汇的河谷宽度不到二里地。</p>
在香林寺交战的时间里,丁绍胤与白广恩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这个岔口进行据守。</p>
山那边炮声轰隆,对他们二人来说,这样山势转角处的岔口,能最大限度上限制元帅军的红夷炮。</p>
他们在山上修了两座营寨,丁绍胤扎营在河西的营盘顶,白广恩驻扎在河东的山那边,黄羊川南部有个地方叫营盘滩。</p>
借助河谷地形,两营互为犄角,是最容易把战局僵持住的扎营方法。</p>
丁绍胤这会儿又因局势改变了自身想法,他认为诡计多端的刘承宗在战场上欺骗了他,在官道上摆开的军队就是主力,周围山梁山谷之间出现在的元帅军才是疑兵。</p>
因此他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把刘承宗堵在古浪,能堵多久算多久,能坚持到曹文诏扰乱甘肃粮道最好,如果不能也没办法,至少要拖上几日。</p>
香林寺与黑松驿的路程不远,刘承宗的前哨塘骑很快就沿官道一路摆到了两河岔口,并在此地与明军塘兵展开交锋,直到元帅军主力抵达,两军塘兵才各自退去。</p>
到了岔口,丁国栋只是粗略扫了一眼这里的地形,就派人给刘承宗报信去了。</p>
在这样的地方打仗,要付出的代价太大。</p>
刘承宗也在观察岔口的地形,攻打的难度不在于山上扎营易守难攻,而在于古浪河分流向黄羊川,虽然黄羊川那边静悄悄,但就算让他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会有伏兵。</p>
难题是攻打营盘岭,就会被黄羊川的伏兵夹击;攻打黄羊川,也会被营盘岭的军队夹击;分兵同时攻打两边……河谷摆不开他的兵力,但占据有利位置的敌军却能摆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