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信邪,他硬要走,直到安营扎寨的夜里巡逻士兵踩上一颗地雷,在漆黑夜空下的山峁墚塬变成一闪而逝的光。</p>
经军官检查残渣,爆炸现场发现炸碎的铜轮与毁坏铳机,陈奇瑜信了……这不是有人想炸死他,是陕北老百姓的技术手段先进得有些难以置信。</p>
陕北百姓不是土老帽,他们用的是李天成的合机地雷。</p>
李天成原本是京营守备,精于火器,崇祯三年改进地雷有功,朝廷给他设了个地雷营,将教材传习九边,教授使用火器地雷。</p>
合机起初是赵士桢应用于火绳枪的枪机,是使用齿轮让火门盖自动开合的机械装置,具体是在铳机安装齿轮,上下有两根活动牙轨,其中一根连接钢簧,形成内外阴阳两个铳机的结构。</p>
扣动扳机,齿轮转动,上下两根牙轨一前一后,阴机在铳床内负责推开药池火门盖;有衔火管的阳机在铳床外,负责点燃药池。</p>
合机铳的名字,就源于扣动扳机,两机合开的意思。</p>
这一结构能防备风雨天气,是火绳枪最可靠的枪机装置。</p>
在最早的鲁密铳上,药池需要手动开合,合机铳能够自动开合。</p>
再升级就叫轩辕铳,同样也是赵士桢的发明。</p>
这个部件是可一根可拆卸的长杆,长杆上下分别安装铜雨罩和比雨罩沉一点的小砣,中间有一根横梁。</p>
雨雪天气把长杆横梁插在木铳床的预留孔上,因为重力,自然砣在下、罩在上,火绳也缠在长杆下半部分。</p>
因为小砣比铜罩沉,不管铳身向哪瞄准、哪怕倒曳装药,铜罩都始终会与地面平行,为火门、火绳遮挡雨水。</p>
具体来说这些东西其实都是鸟铳的部件,可能一杆铳叫鸟铳,却拥有合机、轩辕这些部件。</p>
地雷教练李天成把合机装置转移到钢轮地雷上,极大地增加了地雷的时效性,即使偶遇雨雪,埋在地下的地雷也能保证两个月以上的使用期限。</p>
陕西三边五镇的官军学了这本事,几无用武之地……一来造这玩意成本比较高,二来林丹大汗埋地里都快烂了,炸谁啊</p>
官军舍不得大量造这个,反倒淳朴的延安百姓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延安百姓不是军队,他们需要平静的生活环境才能好好活着。</p>
地雷对他们来说,是成本最低的防御手段。</p>
不需要多大批量,埋在地里几颗,别管官军还是贼人,只要踩上一颗就能被吓得原路返回,人们便得以保卫自己的生活。</p>
合机地雷对延安百姓来说,优点很多,缺点就一个,这个玩意儿在陕北的地理环境,时效性有点太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