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宋濂,潜溪先生卒,时年八十五岁,谥号“文端”。
在文臣的谥号当中,“文”乃是天字第一号。
王莽曾经在《训谥》中说:经天纬地曰文。
也就是说,必须有经天纬地之才,才能配得上“文”这个谥号。
从西汉到宋朝这一千五百年间,也仅仅只有五个人获得过“文”谥号。
这五人基本上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彪炳史册的人物。
在“文”之下,便是“文正”。
但宋濂的儿子之前卷进去过胡惟庸案,所以这个谥号是不可能的。
“文端”这个谥号很美,在谥号排行中排第七。
这个谥号是朱标为宋濂求来的,要不是朱标的话,宋濂是不可能会有这个“谥号”的。
八十五岁而终,乃是喜丧。
宋家人必须大操大办,朱标恰好在此,葬礼便由朱标主持。
不知怎得,宋濂的谥号来源,竟然莫名其妙的开始在市面上流传。
一时之间,整个浙江都在赞叹朱标的仁德。
加上尽心尽力为宋濂主持葬礼,更是让朱标的美德不断的扩散,尽收浙江百姓民心。
至于这个消息是谁传出去的,陈松不用想就弄明白。
除了京城中的那位大神之外,还有谁会这样做?
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掌握当中,纵观整个历史,也只有朱元璋会这样对太子了。
事情办完后,已经是十一月下旬了,朱标先行回去,而陈松留在了浙江,开始了游学演讲。
浙江的新学子弟们,对陈松的敬仰,如同黄河止水一样滔滔不绝,现在好不容易遇见了陈松,又如何能够放过呢?
陈松当然不会觉得烦躁和麻烦,非常耐心的在浙江讲学。
每到一地,便会引起万人空巷。
前来听课的人可不仅仅是新学子弟那么简单,甚至连很多儒家理学的学生,也跑来听课。
这些儒家理学的学生,难道他们真的热爱儒家理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