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87> 第十七章 朕同意庇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朕同意庇护(4 / 5)

朱翊钧的手抚上了自己腰间那繁复华丽的束带。

历史上的范礼安终身居留澳门,从未进入过中国内陆,他为了让天正遣欧少年使团风光回国,甚至以印度总督使节的名义向丰臣秀吉赠送了文书与礼物。

但这还是没能改变丰臣秀吉对天主教的态度。

而那四位天正遣欧少年使团的使者回到日本国内后,一个较早病逝,一个逃亡澳门,一个殉教,一个脱会,最后的结局似乎都颇为凄凉。

朱翊钧本人并不觉得收留这四个少年使臣有甚么不妥。

反正丰臣秀吉是肯定要侵犯朝鲜的,中日之间那一仗是想躲也躲不了的。

既然是否收留这四个使臣都不能改变丰臣秀吉发起战争的意愿,那何必不高抬贵手,放那四名日本少年一条生路呢?

何况到了万历后期,澳门因为成了日本宗教难民的逃难天堂,甚至直接出现了“日本街”。

现在范礼安要求大明为这四名少年使者提供庇护,不过是将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点稍稍提前了。

但朱翊钧这回却一改他惯常仁善的本性,没有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事无先例,范卿且容朕考虑一二。”

朱翊钧摆出一副“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的姿态道,

“且据朕所闻,濠镜此地,本就能收容他国流落之人,范卿何必舍易求难呢?”

范礼安笑着回道,

“陛下如中国之天主,臣流落于濠镜,本秋毫不犯,陛下又何必舍近求远,迎臣北上呢?”

朱翊钧的手慢慢地松开了腰间的束带。

范礼安可用。

朱翊钧心想,此事若发生在近代,有哪个西方传教士能为了四个日本少年的性命,而屈身向一个根本不会信仰天主的中国皇帝求情呢?

西方的宗教血统虽然肮脏,但个体之人性却总有象征爱与和平的闪光之处。

倘或范礼安能如此用心地对待日本人,那他也一定会以同样和善的心思回报中国人。

朱翊钧相信善良,他不愿辜负任何一个有善良征兆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