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公路运输不发达,路很烂,长途班车还没流行起来。
回家大部分都是坐火车,以坐火车为主,所以火车站那个拥挤呀。
火车站拥挤的什么概念呢?
以南方省城的车站为例,还没进入车站外面的广场,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了。
整个火车站周围到处是人,俺不是外来的打工仔,扛着蛇皮袋,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望着远处的火车站,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感觉。
有票的还好,可以提前两三小时进火车站,没票靠临时买票的那种,有一种比登天还难的感觉。
都是黑压压的人,个个都归心似箭,但长途火车的运载能力只有那么多。
火车站方面也是头大,赶紧找来很多加班车,甚至连闷罐车都用了,除了长途车,全是加班车。
把旅客拉出自己省的范围,就像包袱一样扔出去,是当时他们的心态。作者就曾亲身经历过。
从西南地区坐火车到南方,整整做了七天。
坐的全是短途车,每一个地方下车后转签车票要等一天,因为卖的就是第二天的车票。
所以不等也不行呐,走一处转移注转一处,转一处等一处,本来不就48小时就能到,结果整整走了七天七夜。
挤火车的时候是什么概念?个子小的差点儿连命都没有了,在贵什么阳火车站?
早等着车的别安排在车站广场,一圈儿一圈儿的排成队,整个广场满满的全是人。
如果排在后面的,还没进车站,车早走了,所以说车票七天有效,但在这样的时候,谁都巴不得早点走。
所以一个字,回去难,出来也难,打工赚钱更难。
正因为深深体会到打工的艰辛,赚钱的不易,第一代打工人才那么的节省,别说买好衣服,连吃都舍不得吃呀!
一个早餐三毛钱,最多五毛钱,晚加班回来饿了,忍着,喝点凉开水,又过了一天。
每个月把节省下来的钱都寄回家,除了一家老小,生活要钱,还要建房,孩子读书,老人治病,等等等等。
当年既没有医保,孩子也没什么教育?而且每年秋收之后,还要拿出不少粮食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