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火箭是生产数量最多的,野战炮也有,但却只占用了不多的人力物力。
火枪的生产制造比较稳定,从葡人那边购买也没有停止,完全能够保证军队的扩充,以及将要对辽镇官兵的装备。
郭大靖又继续安排道:“工匠又增加了不少,全部转向弹药的生产。大战一起,消耗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
东江军的战术打法已经基本确定,火力优势不仅要保持,还要更强,对建虏造成碾压般的打击。
三年平辽虽然是令人振奋的目标和口号,但郭大靖还是有提前完成的决心和信心。
期限是从明年开始算的,如果一切顺遂,郭大靖希望在明年就展开一次决定性的作战。
而在辽东作战,是有时间窗口的。
要想充分发挥水师的作用,就要避开河流的封冻期。要使火器尽量能够正常使用,多雨季节就不适合。同样,保障后勤补给,也要考虑到多雨泥泞的影响。
所以,选择大战的时间,通常就只能在秋季开始,隆冬结束,大概也只有两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
但郭大靖却不是全部依靠水师,也不畏惧冬季作战,完全可以将作战的时间强行延长到半年。
河流不封冻就行船,封冻就用爬犁雪橇,谁说冬季更适合建虏作战,他就是要打破这个观念。
而今年冬季,就要开展大练兵,使军队更加适应冬季作战,并为此准备冬季作战的装备器械。
“郭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原材料不足。”赵青山与郭大靖的关系最近,说话也不用畏缩,不必藏着掖着,“难以保证生产制造的数量。”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在书信中,某已经知道这个情况,并开始着手解决。你们的任务就是要灵活调配用工,不使生产陷入停顿。”
硝磺、铁料、铜料,是兵工厂所需要的三大原材料。
土硝的搜集熬制,在辽南已经进行了两年,卓有成效。再加上从倭国购进,朝廷的调拔,基本上能够保证。
硫磺则要麻烦一些,基本上全靠从外运进,不管是朝廷分配的,还是倭国采购的,会有缺口。
铁料和铜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只有加大外购的力度,以保证生产所需。
说到底,除了继续向朝廷申请调拔外,就只能自己花钱来解决问题。
在郭大靖看来,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问题,只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
只要兵工厂的管理能够更加灵活科学,总的生产进度就不会受到影响。缺这缺那,总不会都缺,要停工待料吧?
之前郭大靖已经给兵工厂制定了规章制度,也进行了统筹规划。显然,要达到后世那般的严谨,还是有难度。
这依然是一场砸钱才能获胜的战争,尽管郭大靖早已定义,但此时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听完了汇报,郭大靖又安排酒菜,招待这几位兵工厂的管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