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解到东江军的优待政策后,新来的移民,有条件的话,为了养家糊口的首选,便是当兵从军。
如果移民数量能够保持稳定的输入,扩充军队差不多都不用当地百姓。尽管当地百姓也对参军十分热衷,但名额还是偏向于移民。
而且,当兵的优待和惩罚也是并存的。英勇作战立功者,还有进一步的优待政策;反之,。(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四章蒙古八旗新建
则有惩罚的措施。
这样一来,顾及到家人和亲朋的利益,免得他们遭到歧视,将士们就有了更充分的战斗的勇气。
…………………
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都希望越过越好。
处于东江镇最顶端的毛文龙和郭大靖,也是如此。当然,他们所处的角度,注定会影响到整个战局,以及整个东江镇的军民。
觉华水师并没有如期前来,托辞是家眷甚多,对于辽南的安置很有顾虑。
毛文龙写给祖大寿的书信,也有了回复。祖大寿在信中的口气很谦卑,并保证,只要有兵部行文,辽镇将适时出动,全力相助东江镇的军事行动。
也就是说,由朝廷授权,对于辽镇的削弱行动,进展不顺,卡住了。
祖大寿的态度代表了辽镇,觉华水师的敷衍拖延,只是表面的问题。辽镇显然还没有认清形势,还把自己当回事。
关键是,就算祖大寿说的是真的,可辽镇能怎么相助,毛文龙和郭大靖又能怎么相信辽镇的战力和军心?
真的把辽镇考虑到作战计划中,掉链子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很可能还会影响全局,导致东江军在作战中被严重影响。
“敬洒不吃吃罚酒。”毛文龙把祖大寿的回信扔到桌案,沉着脸说道:“这帮王八蛋,不见棺材不落泪呀!”
郭大靖倒是不出意外,冷笑了一声,说道:“既是如此,那就由末将走一遭,让他们有个重新的认识。”
不是东江镇要求着辽镇来助一臂之力,而是辽镇需要东江镇的包容,才能不被裁撤,甚至是被消灭。
这个最简单而明显的事实都看不清,只能说辽镇将领不识时务,或者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大概,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无错更新@不到绝路,总还存着侥幸心理。能拖就拖,能耗就耗。
但形势变化莫测,又有多少时间和机会,等着他们。现在不觉悟,若是东江镇独力平辽,辽镇又是什么下场,不言而喻。
“你不必辛苦这一遭吧?”毛文龙对于郭大靖的主动请缨,并不是很赞成,觉得太过高看辽镇了。
只要派张焘率水师出动,觉华水师能有什么抵抗之力?迫降觉华水师,再占据觉华岛,也不费多大的力气。
郭大靖笑了笑,缓缓说道:“拿下觉华水师,再迫辽镇分兵,索性一次解决了。如果他们还看不清形势,便上奏朝廷,将一部分辽镇饷粮拔到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