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或许是他用人不看家世门第的名声传播得太广的缘故,一时间,凡心怀抱负者,不论士族寒门,皆蜂拥北上,朝着郇州聚拢,故如今的密阳、巽阳两地可谓是群英荟萃。
既然有考试,必然要设主考官。
上一次面向士族的选官考试,是姜舒自己担任主考官,而如今他忙得不可开交,自然是无瑕从事了。
况且此次情势又有不同,据他所了解,报名这一次选官考试之人中不乏名声在外的名士才子、太学学生,甚至还有前朝的官吏参与其中。
因此,在他看来,此次的主考官未必需要尽多大的义务,但必须得有足够的号召力。
他更像一个吉祥物,要德高望重,才能镇得住这场考试。
姜舒知晓,今后自己若称帝,必然会改革选官制度,科举考试势必将成为主流,既然如此,就得从眼下开始准备提前拉拢一部分士族,打预防针。
他看向秦商道:“大儒崔源之,如何?”
秦商双眼微微睁大,有些不可置信:“主公可请来此人?”
崔源之可不是普通的名儒,其乃北地顶级门阀襄郡崔氏的家主,又曾官至太宰,论在读书人眼中的名望,他称第一,无人敢称第二。
更重要的是,对方如今已有七十高龄,还会愿意接任这样繁杂的工作吗?
“他已答应了此事。”对于秦商的疑问,姜舒仅神色淡淡地回答。
并非他不惊讶,而是已经惊讶过了。
其实一开始,他所预想的是邀请谢闲担任主考官,不过在通过卧龙阁询问了谢愔的意见后,对方却言崔澜更为合适,他父亲虽曾为高官显爵,声名赫奕,但在读书人眼中,终究是崔澜更为资深望重。
况且谢闲北上之后回到了巽阳的谢氏老宅定居,已然是一副退休养老、不准备再出山的态度,答应当主考官的可能性很低。
而相反,为了崔氏后生的前程,崔澜反而极有可能应下此事。
姜舒听从他的建议,派人送信询问崔老的态度,之后果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他在惊讶感叹“谢兄还是谢兄”之余,这事也就此定了下来。
秦商笑道:“崔大儒担任主考官,实在恰当不过,此次考核定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