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渗入的过程或许会比较漫长,前期也或许会倒贴很多钱,但姜舒还是觉得有必要尝试去做,于是,便在今日将秦商和谢愔请到了后堂商议此事。
叫来秦商,是因为对方是郡学祭酒,又是名儒学生,知识渊博,见识练达,十分适合报社主编的职位。
而谢愔在此,则纯粹是因为时间接近午时,等会儿谈完了事可以一起吃个午饭。
与此同时,姜舒也希望对方站在顶级世家的角度,适当的时候能给予自己一些建议,毕竟他是个后世过来的半吊子士族,很多时候并不能与真正的士族共情,那么一不小心就很可能会踩到某些权力阶层的敏感点。
有条不紊地将官报的用途讲述完毕,姜舒询问道:“两位以为如何?”
话落,现场陷入短暂的寂静。
先前姜舒想办庠序,在谢愔听来只是觉得有些惊讶,但并不稀奇。
而这“报刊”一词及其所蕴含的信息太过新奇,他细细地琢磨了片刻,才品出其中意味。
根据姜舒的说法,班刊可发布传播官府的政令公告与檄文,可劝说教导百姓耕种,可登记名人轶事与罪犯通缉令,亦可向文人名士征集优美诗文、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登载,其引导之意着实太过明显。
这是一个大胆的行为,稍有不甚便会过界,但谢愔不得不承认,这也确实是加强治下管理的一大举措。
若真能如他所言,每月发行一份官报,长此以往,密阳的文学风气定大为兴盛。
“此事可行,”最后他道,“但报上所登之言,必须慎重斟酌。”
“这是自然,”姜舒说道,“既然是发行官报,每一条信息,每一篇文章,都会经过严密的筛选和审查。”
安静片时,秦商发表看法道:“我与郡丞之见相同,官报可发,然绝不可涉及朝廷相关,所征之文亦要严加筛选,有煽动挑唆之疑的皆不可取。”
“正是此理,所以报社成立,必然要有审核把关之人。”
姜舒应声附和,随即看向秦商眨了下眼:“不知玉笙可否替我分劳,担任这报社主审一职?”
秦商扬起眉,没想到任命来得这么突然,他一时愣住了神。
报社主审,这与祭酒一职可不同,仅凭一个想法成立的新部门,所有一切都是陌生的,无先例可循,也无计划方法,甚至连印刷报纸必备的活字印刷都还处在刻字阶段,对于一个纯粹的古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思索片刻后,秦商却是一口应了下来:“幸得府君看重,吾愿一试。”
姜舒并不意外,对方本就是这般勤劳敬业的性子,他也相信以秦商的能力可以将所有事情都处理得滴水不漏。
不过考虑到秦商身上到底还有个祭酒职位,他安慰道:“此事不必着急,慢慢寻找方法,至于起初经费不足,征集文稿也可从身边人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