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香江大亨传奇> 第五七三章 纺织危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七三章 纺织危机(3 / 4)

香港是不择细流、兼容并蓄的汪洋商海,只要有能力毅力,就能找到施展的舞台,逮住适宜的机遇,就可获得应有的财富与地位。

纺织业的沪商,有的跻身于香港百亿富豪俱乐部;有的晋身两局议员,显赫一时,饮誉香江。

现在要介绍的三位纺织工会的扛鼎人物,来香港之前,都不是纺织资本家。

陈廷骅是浙江宁波人,父亲是宁波的殷商。陈廷骅中学毕业,便早早在父亲手下学做生意。

那时的沪上商人,有半数是宁波籍人,另一半来自杭州、嘉兴、太湖平原。

父亲说:“要想成大事,非得去沪上不可。”

十几岁的陈廷骅便坐船来到沪上。陈廷骅做事踏实,加上父亲在沪上的宁波帮老关系颇多,才二十出头的陈廷骅,便担任三家宁波商行的总经理。

1949年,陈廷骅携带一批金银来到香港,在中环爱群行租了一间一百多平方英尺的写字间,从事棉纱、棉布生意。

内地移民大量涌向香港,市面混乱,人心不稳,加上语言不通,生意分外清淡。

陈廷骅觉得自己不适合在香港做贸易商,跟广东人打交道,听粤语如听外语。

于是,就起念做工业家。他首选的业种,自然是纺织业,这是沪上人的传统工业。

陈廷骅做事稳健,动了念头,又迟迟按兵不动。

陈廷骅一面观察时局,考察市场,物色人才;一面维持纺织品贸易,筹措资金。

1954年5月,他通过邀股,组建南丰纱厂有限公司。

第一间纱厂设在新界荃湾,那里地价便宜。纱厂资本额六十万港元,两年后建成投产,月产棉纱四百包,每包四百磅,全部供应香港的织布厂,是当时较大纱厂之一。

周文轩、安子介来港时间与陈廷骅差不多。和陈廷骅一样,他们来港前都不是纺织业的圈中人。

周文轩是苏州人,在家乡念书至初三,正值战争爆发。学校内迁,周文轩被迫中辍学业,到沪上的一家染厂做化验生。

有了一些积蓄后,便邀几个好友,办了一间里弄小厂,专门生产缝衣车针。周文轩交往最多的,是商场和制衣厂,他常常跑那些地方推销车针。

1949年5月,周文轩携妻加入了迁港的人流。

如果周文轩不来香港,或许一辈子不会认识安子介,更不会成为生意合伙人。

安子介比周文轩稍大,1912年出生于沪上的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1938年,在商行任高级职员的安子介,携妻子儿女逃避战乱来港。安子介先后在香港的银行和贸易行做事。

安子介回忆道:“我当时像海洋中被大浪冲击着的一粒谷子。大浪把我冲到哪里去,我就在哪里着陆。以当时的年纪来说,这也是一种冒险。”

1948年冬,安子介带着家小及细软,再次来香港避风。

安子介和一些沪上朋友,创办了一间贸易公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