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鹰东开创卖楼花,加上银行界创立按揭制度,加速了物业销售,加快了资金回笼,商界见猎心喜,纷纷涉足房地产。房地产热,又大大加速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拥有六十余间公司的超级大富豪霍鹰东,在会见《一代商圣——霍鹰东传》一书作者冷夏时说:“人们谈到商人时,往往关注他的身家,而忽视他在经商过程中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在香港,我当然算不上最大的地产商,我也不太计较我有多少物业,从中赚过多少钱。最叫我欣慰的,大概算我率先卖楼花,香港的地产业有现在这个样子,楼花是有一份功劳的。现在内地搞房地产,楼花也大行其道。”
冷夏说:“怪不得有人叫你为香港的楼花之父。”
霍鹰东笑道:“这我不敢当,在我之前,政府向业主收税,就采取分层分单位计算,另外也有人将物业拆骨预售。但是,将预售楼花制度化的是我,大张旗鼓作宣传的是我,最早把楼花炒出名的也是我。我当时并没有设想卖楼花会给香港带来什么影响,只是我手头很紧,便大胆妄想,楼还没建就卖出去,用人家的钱为自己赚钱。”
从当时的角度,霍氏确实是个鲨胆(大胆)勐人。楼花一枝独秀,地产蓬勃发展。1961年的银行挤提风潮,1965年的银行危机,地产曾一度受挫,但很快反弹,发展势头愈加迅勐。
霍鹰东更是义无反顾,捭阖勐进。然而,1967年的香港事件,却使霍氏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
1967年的香港事件中,霍氏观点与港府相左。右派对霍氏非常不满,决定拿霍鹰东开刀。
其时,位于九龙天星码头旺地、由霍鹰东兴建的星光行大厦落成。星光行是霍氏的出租物业,未建成已租户盈门,霍氏尽悉租出,稳坐钓鱼船。
可待霍氏正式招租时,租户全部收到“忠告”电话,言称租用星光行的写字间,电话开通将遥遥无期。
电话公司是英资公司,在它背后是众多时势赫赫的亲英人士,甚至包括港府的要员。电话不开通,生意就无法做,结果,租户都吓跑了。
星光行租不出去,霍鹰东忍痛割爱,低价卖给怡和洋行旗下的置地公司。
这时,一度陷于低潮的地产业复苏,租房者如云,置地在半年间将数百间写字间全部租出。霍氏白白付出三千万港元损失的代价。
霍鹰东涉足淘沙业,始于五十年代末。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霍氏的立信,本身就是一问建筑地产公司,对建材的走俏,更是体会深切。
也许是霍氏从小在水上生活,他看中的行业是海底淘沙。
香港没有大河平川,故无河沙资源。海滩有的是海沙,但政府实行保护政策,不允许任意采掘,要留以做海滨浴场和景点。
香港建筑用沙,一部分是用船从境外运来,一部分是海底淘沙。
业界视淘沙为畏途。那时普遍是手工操作,用特制的铲具,探到海床取沙,既吃力,工效又慢。
霍鹰东最初也是手工淘沙,海沙是廉价商品,他不可能开高工钱。每逢运煤的侮轮抵港,工人都跑去卸煤,霍氏租的十几条淘沙船就空在那里。不久,霍氏采取承包法,还是不见起色。
友人劝霍氏唔掂(难以维系)就索性执笠(收摊),反正没投资几个钱。谁知霍氏“发勐”,一下子抛出七千万港元,从海军船坞买来挖沙机,让友人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