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霍鹰东用现金在铜锣湾买下他平生第一幢大厦。
已经掘得第一桶金的霍鹰东,该把他的投资方向指向何方呢?不甘沉寂的霍鹰东,如今有可观的资金做后盾,必有一番大的作为。
1954年12月20日,农历的黄道吉日。
这一天,香港商业巨子霍鹰东,甩出一百二十万港元巨款,在繁华的铜锣湾购置了一幢大厦。
一个出身艇户的贫寒之士,一个命途多舛的冒险勐人,从此步人人生最辉煌时期,他仍是一个商界勐人。
霍鹰东购入大厦,即注册创办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立信”二字,取自“立足于信誉”之意。
霍鹰东看好香港的房地产业。香港是弹丸之地,四十年代末人口急剧膨胀到二百多万,住房紧张;香港工业开始起步,工业用房奇缺。
香港的地位已趋稳定,人们热衷于购置物业。房地产大有可为,拥有物业,不愁找不到买主。
然而,房地产投资浩大,韩战时运售战余物资积攒的所谓“巨资”,难以在房地产业大展拳脚,谈何“立信”?
霍鹰东洞悉出过去的弊端,决计大胆革新,创立预售楼花、分期付款的办法。
所谓楼花,就是将尚未建筑的住宅、工商楼宇分层、分单元预售出去。霍鹰东这一招,大受用户欢迎,开发的物业,在蓝图阶段就抢售一空!
那时一套住宅单元,约一万至两万港元。普罗大众收入低,要一次拿这么多钱确实很困难。
如果预购楼花,欲置一万两千港元的楼字单位,首期只要交六千港元。而当时租房住,顶手费(保证金)为房价的一半,也要拿出六千港元。买主购得楼花,以后每月缴三百港元,二十个月后能得到一个单元的现房。
三百港元的供房费,与房租费差不多,而租房者住到老,都还是寄人篱下。两者对比,天壤之别!
霍鹰东印了很多宣传小册子,既介绍他开发物业的地段、结构等详情,更不遗余力地宣传楼花的种种优点。
霍氏首创预售楼花以及小册子宣传,这两者都成为以后地产界竞相效彷、极为流行的做法。
卖楼花加速了霍鹰东有限资金的周转,实现了他的“花小钱办大事”的构想。
如开发一幢物业,建筑商估算建筑费为一百万港元。霍鹰东先付10%的首期——十万港元。霍氏对将建成的物业估价二百五十万港元,预售楼花可得首期一百二十五万港元,付建筑商的余款绰绰有余。
物业建成,约两年收齐全部款,除去一切费用(建筑费、贷款利息、行政费用等),大约可净赚一百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