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有有私下允许曹休发动石亭之战,后来又催促司马懿继续推行兵困鹯阴城塞之策,这两场战事都以败绩而告终,亦让魏国在对敌中成为了劣势的一方,足以坐实他是一位不称职的君主了。</p>
最重要的是,他的子嗣已然凋零殆尽。</p>
宫禁内的众多嫔妃亦不复有出,就连身孕都不曾有之。</p>
因此,他也就无法阻止,逆蜀儒者谯周宣扬的天命之说在魏国朝野生根发芽、随着时间流逝而茁壮成长。</p>
也正是这缕不自信,促成了他决定要赶在事情发酵之前,亲自回来邺城处置。</p>
是的,息事宁人。</p>
不管司马昭是否参与其中,也不论其中还牵扯了多少尚未查明的人与事,他都不想再纠察下去,而是想在事态扩大之前将一切都结束。</p>
缘由,自是关中决战在即。</p>
或是说,他有足够的自信,哪怕是司马昭参与其中了,但其父司马懿亦没有如其所愿的兵力——如今关中十一万大军的主力,乃是五万雒阳中军!</p>
他们真正的统率乃是秦朗!</p>
各部的将率则是曹休之子曹肇与曹纂、曹真之子曹爽等宗室元勋之后。</p>
对阵逆蜀时,秦朗等人自是听命于司马懿;但若是司马懿胆敢有一丝不轨之心,他们将会毫不迟疑的为国讨逆!</p>
不然,若是连这点把握都没有,曹叡哪还会敢将举国之兵托付于司马懿之手</p>
身为天子的他,再怎么信任司马懿,都不会以身家性命与帝位社稷作为代价去信任吧!</p>
是故,曹叡想尽早平息此事,乃是不想在关中决战的时候司马懿因此陷入自危、在决策时不能心无旁骛,以致给战事带来不确定的因素。</p>
当然了,他也很想见一见李简。</p>
不是要亲手将这个诅咒自身早死的贼子挫骨扬灰来泄愤,而是想心平气和与之谈一谈,听听彼为何将他视作危害社稷的君主。</p>
明明,即位十余年的他,一直都在呕心沥血、励精图治。</p>
比起文帝而言,他没有因为被江东孙权的戏耍而兴兵三次东征、没有因私愤将宗室曹洪下狱问罪、没有辱于禁羞愧致死、没有将人头骨挂在曾经食人肉的王忠马鞍上取乐,等等不似人君所为之事。</p>
且就连横扫北方的魏武,亦曾有过赤壁与汉中之败啊!</p>
的确,他此生都无法比肩魏武了。</p>
但总比魏文好吧</p>
比前朝汉室的帝王更好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