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璞通过寓教于乐,反而让这些稚童求学兴趣大增,识字效率大大提高,还因此引出了一件美谈来。
小孩子心性,尤其喜欢对家中长辈卖弄。
这些被郑璞启蒙的稚童也同样如此。
在郑家桑园里听完郑璞讲述,归家后在父辈们问及当日学业时,也会有模有样的学舌。
黔首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鲜少有娱乐。亦让那些授学稚童的学舌故事,变得乡闾间的为数不多的消遣与趣谈。
不少已经开始学习《孝经》或《论语》的少年郎,都听得如痴如醉。
有些觉得新奇者,竟随着那些稚童前来桑园听讲。
是故,口口相传,让郑璞的《千字文》和以历史典故为引的新奇授学,变成了什邡县的美谈。亦有许多豪强之家或士人慕名而来,求抄录新字书归去给自家子侄启蒙。
远在成都领长水校尉的秦宓,却是不知如何得闻消息,素来喜好文学的他,亦派了个家中子侄前来郑家桑园,求抄录一份。
郑家与秦宓的关系,一向友好。
之前郑度在世时,就曾经让长子郑彦拜入秦宓门下授学,想抄录文书这种小事,也正是增进两家情谊的美事。
郑璞得知,自然大喜过望。
他正绸缪着,想借秦宓之口,得入诸葛亮之眼呢!
当即,便婉转回绝了秦宓的子侄,说自己所作的《千字文》,许多地方都是胡乱编撰的,若是没有注释的话,很难将其中典故展开。
不如等他逐句注释后,再亲自送去成都给秦宓过目。
又声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自己恰好有心将于春耕过后游历巴蜀之地,届时正好带去成都给秦宓。
如此盛情尽心,让秦宓的子侄却之不恭,连声告谢后才作别归去。
见事情顺利,郑璞连忙去后宅,告知其母卢氏,并请示自己即将出游的打算。
卢氏对此,倒没有反对。
士子弱冠游学,是很寻常的事,况且郑璞又事出有由。